说明书
核准日期:
修改日期:
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通用名称: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
商品名称:太捷信?
英文名称:NemonoxacinMalateCapsules
汉语拼音:PingguosuanNainuoshaxingJiaonang
本品主要成份为奈诺沙星,其化学名称为:7-[(3S,5S)-3-氨基-5-甲基-哌啶-1-基]-1-环丙基-8-甲氧-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苹果酸盐半水合物。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4H32N3O9.5
分子量:.53
本品其他成份为:微晶纤维素及硬脂酸镁
本品内容物为类白色至淡黄绿色颗粒或粉末。
本品适用于由下列敏感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成人(≥18岁)社区获得性肺炎,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以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等所致肺炎。
本品为口服剂,故适用于轻、中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为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保持奈诺沙星及其他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奈诺沙星仅用于治疗已证实或高度怀疑由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对已获得细菌培养和药敏资料的患者,应据此选择或调整其抗菌治疗;对于缺乏以上资料的患者,则应参考当地流行病学和细菌药敏模式的信息选择抗菌药,先予以经验治疗。
0.25g(以奈诺沙星计)
口服,成人一次0.5g(2粒),一日1次,空腹或进餐后服用。疗程为连续服用7至10天,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延长。
奈诺沙星的临床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反应;与药物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为肝酶升高及白细胞计数降低。本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多数为轻度,并呈一过性,患者耐受性良好。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于≥1%的接受奈诺沙星治疗患者中的不良反应)详见下表。
奈诺沙星的不良反应数据,反映了两项Ⅱ期临床试验和一项Ⅲ期临床试验的名患者对奈诺沙星的综合暴露(名为奈诺沙星mg,名为奈诺沙星mg)资料,另外有名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mg。奈诺沙星研究人群平均年龄为42岁(约94%的人群65岁),其中47%为男性,78%为华人,16%为黑人,6%为白人。
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在奈诺沙星mg、奈诺沙星mg及左氧氟沙星mg各为22.9%(/)、29.8%(45/)及21.5%(68/)。导致研究中止的不良反应在三组的总发生率各为0.4%(2/)、0.7%(1/)及0.3%(1/)。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及导致研究中止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本品mg及左氧氟沙星的患者中类似。
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于≥1%的接受奈诺沙星治疗患者中的不良反应):
系统/器官分类
不良反应%
奈诺沙星mg(N=)
奈诺沙星mg(N=)
胃肠系统疾病
恶心2.5%
腹泻1.3%
呕吐1.2%
腹部不适1.0%
恶心6.0%
呕吐2.6%
腹泻1.3%
腹部不适1.3%
上腹痛1.3%
各类神经系统疾病
头晕1.9%
头痛1.0%
头晕2.0%
头痛1.3%
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3%
肝胆系统疾病
肝脏功能异常2.6%
各类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4%
白细胞计数降低2.1%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9%
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3%
白细胞计数降低4.0%
血小板增多2.6%
嗜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2.0%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1.3%
对本品或其他喹诺酮类有过敏史者禁用,也禁用于对本品所含的其他成份过敏者。
警告:
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偶有用药后发生肌腱损害,如肌腱炎或肌腱断裂,60岁以上,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或接受器官移植者,发生肌腱炎或肌腱断裂的危险性增加。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药物,尚未发现导致肌腱炎或肌腱断裂,但也应进行严密观察。
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恶化。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药物,尚未发现重症肌无力恶化,但也应严密观察,且应避免已知重症肌无力史的患者使用本品。
1.特殊人群:
老年患者
年龄在60~70岁的老年人无需调整用药剂量(参见部分)。
儿童患者(18岁)
本品在婴幼儿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立,但本品用于幼年犬时,可导致一过性关节软骨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动物实验未显示奈诺沙星有致畸作用,但对孕妇用药还未进行临床研究,不能确保孕妇的用药安全。鉴于喹诺酮类抗菌药(包括本品)可引起幼年动物的关节软骨病变,故应避免用于怀孕或有可能怀孕的妇女。只有当对胎儿的潜在益处大于潜在危险时才考虑将本品用于怀孕妇女。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肾功能不全者
肾功能轻度减退的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min)无需调整用药剂量(参见部分)。中、重度肾功能减退者的用药尚无研究资料。
肝功能不全者
本品未单独进行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本品经由肝脏的代谢量很少。
合并用药
含镁抗酸剂、铝、金属阳离子如铁离子制剂不宜与本品同服,宜在本品服用2小时后再服用此类药物。含钙补充剂与奈诺沙星并用时没有必要进行剂量调整。
2.严重和其他重要的不良事件:
在临床试验中口服本品的名受试者中,未发现下述严重或重要的不良事件:肌腱炎和肌腱断裂、重症肌无力恶化、严重过敏反应、光敏反应/光毒性、肝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外周神经病变、伪膜性结肠炎、血糖紊乱如症状性高血糖或低血糖反应。
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偶有用药后发生上述严重或重要的不良事件,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药物,尚未发现上述不良事件,但也应进行观察。
严重过敏反应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偶有用药后发生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本品尚未发现,但也应密切观察。若发生严重过敏,应立即停用本品,并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采取以下药物或方法治疗:肾上腺素及其他抢救措施,包括吸氧、静脉输液、抗组织胺药、皮质类固醇等。
光敏反应/光毒性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光敏反应或光毒性。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导致少见的日光或紫外光暴露后中度至重度的光敏感性/光毒性反应。本品尚未发现,但也应密切观察,并应当避免过度暴露于上述光源,若发生光敏反应或皮肤损伤时应停用本品。
肝毒性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肝毒性。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偶有用药后发生肝毒性。本品尚未发现,但也应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肝炎的体征和症状,应当立即咨询医生。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偶有用药后发生惊厥、中毒性精神病、颅内压升高和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上述反应可能会在第一次用药后出现。本品尚未发现,但也应密切观察,若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本品,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且本品应慎用于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癫痫病史的患者。
外周神经病变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外周神经病变。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罕有出现感觉神经或感觉运动神经轴突的多神经元病变。本品尚未发现,但也应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患者出现神经元病变的症状如疼痛、烧灼感、麻刺感、麻木和/或无力或其他感觉错乱如轻触觉、痛觉、温度觉、位置觉和振动觉异常时,应当立即咨询医生。
伪膜性结肠炎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伪膜性结肠炎。根据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引起伪膜性结肠炎等伴有血便的重症结肠炎。本品尚未发现伪膜性结肠炎,但也应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出现严重腹泻时,需要考虑为这个诊断,在这种情况下须立即采取足够的治疗措施。
血糖紊乱
服用奈诺沙星后未发现血糖紊乱如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反应。根据报道,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曾有关于血糖紊乱如症状性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报道,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同时口服降糖药(如优降糖/格列本脲)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建议应观察血糖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在接受奈诺沙星治疗时出现症状性高血糖或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用本品,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QT间期延长
共有48名健康受试者的全面QT/QTc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奈诺沙星mg/mg引起的QTc延长平均值均较莫西沙星mg为短;奈诺沙星在mg的治疗剂量下,QTc间期平均最大变化量为8.74毫秒,而莫西沙星则为13.04毫秒。
整合性II/III期研究人群的安全性资料显示:奈诺沙星在mg的治疗剂量下,对于QTc延长的安全性在实际临床意义上与左氧氟沙星mg相仿。
根据报道,某些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使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少数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上市后监测期间自发报告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患者罕见。已知QT间期延长的患者,未纠正的低血钾患者及使用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III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本品。老年患者更容易引起药物相关的QT间期的影响。本品和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红霉素、抗精神病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合并用药时可能存在累加效应,所以与这些药物合用应慎重。本品在致心律失常的条件存在时应慎用,例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或急性心肌缺血。
1.螯合剂:抗酸剂、硫糖铝、金属阳离子、含钙补充剂
奈诺沙星与二价阳离子的螯合作用相似于其他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奈诺沙星制剂和抗酸剂如镁铝制剂、金属阳离子如铁制剂会影响奈诺沙星的胃肠道吸收,导致全身药物浓度显著低于预期浓度。宜在服用奈诺沙星2小时后再服用此类药物。
奈诺沙星和含钙补充剂并用时,会轻微影响奈诺沙星的胃肠道吸收,但这种变化可能不具临床意义。故含钙补充剂与奈诺沙星并用时没有必要进行剂量调整。
2.华法林
一项在16名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奈诺沙星对R-和S-华法林的血药峰浓度、AUC和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作用,凝血指标药效学参数PTmax、AUC0-t,PT和AUC0-t,aPTT也没有明显变化。奈诺沙星对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均无明显影响。
3.抗糖尿病药物
奈诺沙星的临床研究中有52名患者合并服用奈诺沙星与抗糖尿病药,没有人发生血糖变化相关的不良反应。但文献中有报道联合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和抗糖尿病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血糖紊乱如高血糖和低血糖。因此,同时应用这些药物时应观察血糖水平。
4.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奈诺沙星的临床研究中有86名患者合并服用奈诺沙星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没有人发生CNS刺激和抽搐发作相关的不良反应。但奈诺沙星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建议不合用。
5.茶碱
一项在12名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奈诺沙星对茶碱的药代动力学有轻微的影响,茶碱在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和血浆暴露量有轻微的升高(大于10%,小于20%)。无论是单剂和多剂给药,茶碱对奈诺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影响不大,奈诺沙星的血药浓度和血浆暴露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此,与奈诺沙星同时使用时,应观察茶碱水平并对茶碱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6.环孢霉素
曾有报道与其他某些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时,患者的环孢霉素血药水平升高。因此,奈诺沙星与环孢霉素药物建议不合用。
7.丙磺舒和西咪替丁
一项在健康受试者中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丙磺舒或西咪替丁对奈诺沙星的吸收速率及吸收程度没有明显作用。与奈诺沙星单独用药时相比,奈诺沙星与丙磺舒或西咪替丁联合用药时,奈诺沙星的AUC升高约26%或9%,CLR降低约23%或13%。虽然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但与丙磺舒或西咪替丁联合用药时无需调整奈诺沙星的剂量。
8.与实验室或诊断检查的相互作用
曾有报道使用其他含氟喹诺酮,用市售试剂盒进行尿筛查阿片制剂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结果,有必要采用更特异的方法确定阿片阳性结果。
关于过量的研究资料有限,健康成人受试者单次服用最大剂量1.5g,及连续10日、每日服用最大剂量1g,均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一旦服用过量奈诺沙星导致需进行急救措施时,可采取下述方式:洗胃、活性炭吸附药、泻药或其他缓泻剂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
在三项重要的临床试验中对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年门诊病人进行了评价。
名患者入选第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口服奈诺沙星mg或左氧氟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10天的疗效。治疗期间、治疗后1~2天及治疗后7~14天进行临床、微生物学和综合疗效评价。根据本试验中所用的主要有效性参数判断,治疗后7~14天奈诺沙星mg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4.3%,对照组为93.5%,统计学比较率差(奈诺沙星组减去左氧氟沙星组)的95%CI为[-3.8,5.5]。
名患者参加了第二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口服奈诺沙星mg、奈诺沙星mg或左氧氟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10天的疗效。治疗期间、治疗后1~2天及治疗后7~14天进行临床、微生物学和综合疗效评价。根据本试验中所用的主要有效性参数判断,治疗后7~14天奈诺沙星mg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3.3%,对照组为88.5%,统计学比较率差(奈诺沙星mg组减去左氧氟沙星组)的95%CI为[-5.9,15.6]。
名患者参加了第三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口服奈诺沙星mg、奈诺沙星mg或左氧氟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天的疗效。治疗期间、治疗后1~2天及治疗后14~21天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评价。根据本试验补充分析中所用的主要有效性参数判断,治疗后14~21天奈诺沙星mg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7.0%,对照组为91.1%,统计学比较率差(奈诺沙星mg组减去左氧氟沙星组)的95%CI为[-13.9,5.7]。
三项临床试验显示,口服奈诺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10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其具有与之相似的临床疗效,统计学分析显示奈诺沙星mg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不劣于对照药。
三项临床试验中,奈诺沙星组共5名患者感染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1名患者因方案违背提前退出试验而判为治疗无效之外,其他感染MRSA的4名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奈诺沙星组各2名及1名患者感染青霉素耐药及青霉素中介的肺炎链球菌,4名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
在上述三项试验中,奈诺沙星mg对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2.8%、95.7%和90.5%,奈诺沙星mg的细菌清除率如下表所示: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的细菌清除率
病原菌
存在病原菌人数
细菌清除率
肺炎链球菌(包含青霉素敏感、中介及耐药)
23
95.6%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含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
21
95.8%
流感嗜血杆菌
20
90.0%
副流感嗜血杆菌
23
91.3%
肺炎克雷伯菌
42
92.9%
铜绿假单胞菌
7
85.7%
卡他莫拉菌
2
%
1.药理作用:
奈诺沙星的抗菌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修复和重组所需的DNA回旋酶(gyrase)和第四型拓朴异构酶(topoisomeraseⅣ)。
喹诺酮类耐药性由DNA旋转酶或拓朴异构酶Ⅳ的特定区域,也称为喹诺酮类耐药性决定区(QRDRs)的突变,或者药物外排系统(efflux)改变产生。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有別于其它含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位点与含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同,因此未观察到本品与含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之间有交叉耐药性产生。在体外试验中,本品能够对抗含氟喹诺酮类耐药之菌株。体外条件下由于自发变异而产生的对本品耐药的情况较少(范围:10-6~10-10)。
体外和体内(临床感染)抗菌活性:
奈诺沙星为一广谱抗菌药。体外抗菌作用研究显示:对需氧革兰阳性菌及需氧革兰阴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包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敏感株(PSSP)、青霉素中介株(PISP)和青霉素耐药株(PRSP)、其他喹诺酮类不敏感株、化脓性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粪肠球菌亦是良好抗菌作用,但对屎肠球菌的抗菌作用差。上述细菌中本品对MRSA、PRSP、粪肠球菌的作用优于其他喹诺酮类抗菌药。本品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中的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亦具高度抗菌活性,但对淋病奈瑟菌的作用略差。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等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亦具良好抗菌作用,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相仿或略低。对艰难梭菌抗菌活性高,对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亦具良好抗菌作用。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均具有高度抗微生物活性。对结核分枝杆菌抗菌作用差。
在体外和体内(临床感染)中显示奈诺沙星对下列病原微生物具有抗菌作用:
革兰阳性菌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包括青霉素中度敏感及耐药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包括甲氧西林耐药菌株)
革兰阴性菌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
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parainfluenzae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catarrhalis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
非典型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
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pneumophila
2.毒理研究:
奈诺沙星的毒性与许多目前市售的含氟喹诺酮类药物相当,包括体外遗传毒性、对中枢神经和肠胃系统的轻度作用;同样,奈诺沙星也没有体内遗传毒性。不像其他的市售含氟喹诺酮类药物,奈诺沙星没有表现出光毒性、全身主动过敏性反应、显著肝毒性或严重CNS毒性的证据。奈诺沙星产生轻度的一过性肾毒性和轻度的心脏毒性。
致癌、致突变
虽然有关奈诺沙星致癌作用的常规长期研究尚未完成,但该药进行了基因毒性体内和体外试验。在小鼠的体内微核试验研究及在大鼠原发肝细胞的程序外DNA合成(UDS)试验,均为阴性。体外的Ames试验体,中国仓鼠卵巢HPRT的突变试验,及小鼠淋巴瘤LY细胞TK+/?基因的致突研究,奈诺沙星表现则为阳性,此与药物抑制DNA回旋酶的作用机制有关。
光毒性
奈诺沙星对光稳定,不具光毒性。体外试验浓度达0μg/mL时对小鼠纤维母细胞无光毒性。裸小鼠10天重复口服剂量达0mg/kg时,氙气灯的光照射不引起皮肤光毒性。
心电图
高浓度的奈诺沙星对调整心脏钾离子流有抑制作用,因此导致QT间期延长。在犬体内心电图模型试验中,50mg/kg奈诺沙星对QT(QTc)间期没有影响。在29天毒性试验中,猕猴口服mg/kg剂量奈诺沙星3小时后观察到QTc间期延长和心率降低,这些变化在随后的24小时恢复正常。mg/kg剂量对猕猴心电图未出现变化。
生殖毒性
在器官形成期的口服给药研究中,大鼠及家兔经口给药剂量分别达30及20mg/kg/day时对胎儿无明显影响,但更高剂量会造成母体/胎儿体重降低,再吸收和生长迟缓增加。大鼠妊娠前、妊娠初期经口给药剂量达1,mg/kg时对雌、雄动物的生殖能力和胎儿均未见影响,但雌鼠体重及摄食量降低。大鼠围产期、授乳期给药达mg/kg/day时会造成胎仔出生后的存活率轻微降低,但对动物的分娩、授乳以及初生儿发育和生殖能力未见明显影响。
关节毒性
众所周知,喹诺酮类药物可造成未成年动物的承重关节软骨处病变。40mg/kg/day奈诺沙星在幼年犬亦观察到此现象,但此病变在停药13周后未再发现。20mg/kg/day剂量对幼年犬的关节软骨未见明显影响。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豚鼠经由腹腔注射20mg/kg奈诺沙星5次,隔日一次。在末次注射后第10日经趾静脉注射2倍致敏剂量,未出现过敏反应。
健康成人受试者(年龄19~34岁)单次及多次空腹口服奈诺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见下表。
健康受试者空腹口服奈诺沙星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Mean±SD)
单次给药
给药方案(例数)
Cmax
(μg/mL)
Tmax
(h)
AUC0-72h
(μg·h/mL)
Vd
(L)
CL口服
(L/h)
t1/2
(h)
CLR
(L/h)
mg(n=12)
3.24±0.67
1.0
21.4±3.4
.97±55.92
11.88±1.81
10.7±2.7
8.46±1.89
mg(n=11)
5.91±1.35
1.0
42.2±5.8
.26±70.58
11.98±1.57
12.8±3.7
8.32±1.64
mg(n=12)
8.53±1.74
1.5
66.3±7.9
.86±61.20
11.41±1.25
11.0±3.6
7.62±1.08
多次给药
给药方案(例数)
Cmax_ss
(μg/mL)
C24h_ss
(μg/mL)
Tmax_ss
(h)
AUC0-tau
(μg·h/mL)
Vd_ss
(L)
CL口服_ss
(L/h)
CLR_ss
(L/h)
mgq24h*10天
(n=12)
7.02±1.77
0.37±0.10
1.0
46.9±12.2
.64±41.38
11.32±2.84
5.69±2.44
mgq24h*10天
(n=12)
9.13±1.55
0.55±0.19
1.0
65.8±9.1
.27±25.07
11.64±1.86
7.57±1.14
注:单次给药,Cmax:血药峰浓度;Tmax: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中位数);AUC0-72h:服药后0~72h之间药时曲线下面积;Vd:表观分布容积;CL口服:总清除率;t1/2:末端相半衰期;CLR:肾清除率;
多次给药,Cmax_ss:稳态时血药峰浓度;C24h_ss:稳态时24h血药浓度;Tmax_ss: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中位数);AUC0-tau:稳态时服药后0~24h间药时曲线下面积;Vd_ss: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CL口服_ss:稳态时总清除率;CLR_ss:稳态时肾清除率。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口服奈诺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下表。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口服奈诺沙星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Mean±SD)
不同患者群体
Cmax_ss
(μg/mL)
Tmax_ss
(h)
AUC0-tau
(μg·h/mL)
Vd_ss
(L)
CL口服_ss
(L/h)
总体CAP患者(n=)
不同性别比较
男(n=77)
4.17±0.95
2.47±1.12
44.4±10.1
.8±68.4
12.1±2.2
女(n=48)
5.05±1.16
2.19±0.90
50.3±11.8
.7±74.7
10.7±2.0
不同年龄比较
年轻人(n=70)
(年龄18~40岁)
4.63±1.12
2.12±0.69
45.3±8.7
.7±67.9
10.0±2.1
老年人(n=15)
(年龄≥60~≤70岁)
4.36±0.82
2.28±0.66
48.3±9.8
.5±74.2
9.0±2.1
不同肾功能
情况比较
肾功能正常者(n=86)
(CLcr≥90mL/min)
4.35±1.07
2.35±1.04
44.3±10.3
.3±74.4
10.2±2.1
肾功能轻度减退者(n=39)
(CLcr50~90mL/min)
4.85±1.13
2.39±1.09
51.9±11.2
.8±62.5
8.4±1.7
空腹和进餐
比较
空腹
4.95±1.07
1.94±0.92
47.0±11.7
.2±72.8
9.8±2.3
进餐
4.26±1.06
2.60±1.05
46.5±10.9
.1±70.1
9.6±2.0
注:给药方案:苹果酸奈诺沙星胶囊mg每日1次,疗程7~10日;Cmax_ss:稳态时血药峰浓度;Tmax:血药浓度达峰时间;AUC0-tau:稳态时服药后0~24h间药时曲线下面积;Vd_ss:稳态时表观分布容积;CL口服_ss:稳态时总清除率。
1.吸收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1~2小时内达到血药峰浓度,并且吸收完全,口服本品mg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单次口服本品mg~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空腹口服本品mg或m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至第3天达到稳态,稳态时平均血药峰浓度为7.02±1.77μg/mL或9.13±1.55μg/mL,平均血药谷浓度为0.37±0.10μg/mL或0.55±0.19μg/mL,连续给药10天后体内积蓄小(平均积蓄因子10%)。
进高脂餐后口服本品mg使达峰时间延迟约3小时,AUC0-∞仅降低了18%。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结果显示,进普通餐者和空腹给药者的Cmax、Tmax和AUC0-tau值间差异较小。
健康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奈诺沙星后平均血药浓度图
2.分布
本品mg或mg单次口服给药后,其平均表观分布容积为L左右,提示该药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体液中。本品的血浆蛋白质结合率约16%。
3.代谢
本品在人血浆和尿液中稳定,在体内尚未检测到I相代谢产物,不被P酶等代谢。仅检测到该药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并且不到2%,自尿中排出。
4.排泄
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单次口服给药后72小时内约占给药量的70%的原形药物自尿中排出,约6%的原形药物自粪便排出。单次口服本品后其平均血浆末端相半衰期11小时左右。平均口服清除率及肾脏清除率分别12L/h左右及8L/h左右。
5.老年患者
本品未单独进行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品在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研究结果显示,mg每日一次,疗程7~10日的给药方案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患者时,与年轻人(年龄18~40岁)相比,老年人(年龄≥60~≤70岁)的Vd_ss增大外,两者的Cmax_ss、Tmax和AUC0-tau参数相近。
6.儿童患者
尚无本品在18岁以下患者药代动力学资料。
7.肾功能不全患者
本品未单独进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品在II期、III期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研究结果显示,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肾功能轻度减退患者药物口服清除率(CL口服_ss)略减缓(为前者的82.6%)、Cmax_ss和AUC0-tau分别增加了11.5%和17.2%。此两者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也可能受到两组间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不同(28.2%和3.6%)所致。因此轻度肾功能减退者对药代动力学参数影响较小。
8.肝功能不全患者
本品未单独进行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品在体内代谢很少,且无肝酶诱导(CYP1A2、2B6、2C8、2C9、2C19与3A4)或抑制(CYP1A2、2A6、2B6、2C8、2C19、2D6、2E1与3A4)作用。本品在健康受试者中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体内II相代谢少且比例低。
9.性别
性别对奈诺沙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较小,本品在II期、III期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患者(77名)相比,奈诺沙星在女性患者(48名)中的Cmax_ss和AUC0-tau分别增加20.9%和13.3%;口服总清除率减少11.1%。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则无差异。
10.种族
尚无本品在白种人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资料。
密封保存。
请将药品置于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铝塑包装,6粒/盒。
铝塑包装,10粒/盒。
24个月
企业名称: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