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处理方法较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很多争议,本期就相关内容做一整理,尽可能梳理出主流观点,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下胫腓联合手术适应证广泛认同下胫腓联合手术适应证:
①内踝三角韧带损伤未修复,腓骨骨折线高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上方3cm以上;
②未行固定的腓骨近端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③陈旧性的下胫腓分离;
④下胫腓联合复位不稳定。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常采用Cotton试验和应力外旋试验。
Cotton试验:
在固定了内外踝骨折以后,固定胫骨远端,用尖钩轻轻向外牵拉腓骨并观察,如果活动超过3~4mm则提示有明显的下胫腓不稳定,需要固定。
Cotton试验-拉钩试验
也可以于内外踝骨折固定后行踝关节应力外旋试验,若透视下踝穴位X线片胫腓间隙较前增宽>3mm,则认为不稳定需要固定下胫腓联合。
争议的问题需要固定下胫腓的踝关节骨折?
直接缝合与间接固定那个好?
下胫腓固定螺钉距胫骨关节面多少合适?
固定时踝关节的位置?
螺钉固定方向?
螺钉固定数量?
螺钉固定骨皮质数?
选用固定螺钉材质?
选择螺钉的直径?
选择螺钉空心好?实心好?
选择全螺纹?还是半螺纹?
袢钢板固定优势?
下胫腓固定螺钉去除时间?
后踝固定了,不需要固定下胫腓吗?
术中如何评估下胫腓关系?
断钉是否需要取出?
韧带需要修复吗?
陈旧损伤该如何处理?
骨性融合后对踝关节有何影响?
何时能下地负重行走?
需固定下胫腓踝关节骨折踝关节骨折AO分型
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骨折AO分型
(Weber分型)
受伤机制下胫腓联合损伤大多是由旋前外旋型创伤造成,而且有80%的WeberC型骨折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但是也可发生在WeberB型骨折中。
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
下胫腓联合分离条件(三点)
1.踝关节内侧结构损伤(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2.下胫腓联合失去完整性
3.骨间膜的损伤
旋后-外旋型(AO分型:B型)
损伤部位根据暴力大小顺序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腓骨远端螺旋斜形骨折-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此型骨折下胫腓损伤比较常见。
旋后-外旋型
下胫腓损伤比较常见
旋前-外旋型(AO分型:C型)
损伤部位则顺序为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前韧带断裂-踝关节面以上腓骨短斜形骨折及骨间韧带撕裂-下胫腓后韧带撕裂或胫骨后外侧撕脱骨折。此型骨折下胫腓损伤最常见。
旋前-外旋型
下胫腓损伤最常见
旋后-内收型(AO分型:A型)
损伤部位顺序为腓骨在踝关节平面以下横形撕脱骨折或者外侧副韧带撕裂-内踝垂直骨折。此型骨折下胫腓无损伤。
旋后-内收型
下胫腓无损伤
旋前-外展型(AO分型:B型)
损伤相对少见。受伤时足处于旋前位,距骨受到强力外展或外翻应力,踝关节内侧结构受到强力牵拉,外踝受到挤压应力。损伤部位顺序为: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骨折线位于踝关节水平间隙以下),联合韧带断裂或其附着点撕脱骨折,踝关节水平以上腓骨短,水平,斜行骨折(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水平,即踝关节水平间隙上0.5-1cm,外踝成横形骨折(或外侧皮质可见蝶形骨片,距骨外移)。此型骨折下胫腓有可能损伤。
旋前-外展型
下胫腓有可能损伤
直接缝合与间接固定下胫腓联合韧带中,下胫腓后韧带提供40%的稳定性,下胫腓前韧带提供35%的稳定性,骨间韧带提供22%的稳定性。下胫腓联合分离后,直接缝合比较困难,通常采用固定下胫腓的方法使下胫腓韧带得到间接修复。治疗时应首先恢复远端胫腓间解剖关系,维持下胫腓正常解剖关系,实现下胫腓联合韧带愈合,此两点是保证下胫腓联合损伤解剖性修复的关键。
未恢复解剖关系
行下胫腓螺钉固定
医院罗从凤教授团队,直视下复位下胫腓,点式钳临时固定。术中透视确认复位情况。然后,将锚线固定于腓骨钢板或腓骨远端,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此方式不仅可获得解剖复位和可靠固定,而且可提供有效、无张力的微环境。具有早期活动、降低再次分离、无需二次手术、康复速度快等优势。
直接修复下胫腓前韧带
YuZhan,XiaoyuYan,,RonggangXia,TaoCheng,CongfengLuo.Anterior-inferiortibiofibularligamentanatomicalrepairandaugmentationversustrans-syndesmosisscrewfixationforthesyndesmoticinstabilityinexternal-rotationtypeanklefracturewithposteriormalleolusinvolvement:Aprospectiveand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白癜风治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