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治:上下对应而效用神奇的穴位
当您不小心崴足了,可通过敷中药理疗等方式治疗,这时疼痛处是不能按摩的,但可按摩另一只脚对应的疼痛处来缓解疼痛(即左病右治),也可根据人体对应穴位在手部按摩(上病下治);
同理,当您运动不当时腰腿部出现扭伤,医院针灸通过推拿理疗治疗(因为许多经络穴位在人体后面),同进可用心体会医生按摩的部位并记下来,回家后根据人体上下18个对应穴位,自己在手及臂部找对应穴位进行“上病下治”。如腿扭伤,可按摩肩隅、环跳;曲池、阳陵泉等。
人体的18个上下对应穴位及功能:
1、百会——涌泉:主治神经系统疾病,如厥逆,卒中,休克等,或针或灸,一补一泻,有良效。
2、合谷——太冲:主治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口噤以及头疼,牙疼,疝痛,无汗等症。太冲:见下图。
3、肩隅——环跳:凡肢体(四肢所发生的一部或半侧)痉挛疼痛,麻痹等,用之皆效。
大肠经上的肩隅穴(位于臂外侧三角肌上。取穴: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4、尺泽——委中:凡瘀血阻络,栓塞或时疫吐泻,中毒等,取二穴青筋放血即可。
肺经上的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侧凹陷处;
5、人中--风府:主治卒然口噤,昏迷不语或癫狂歌哭,精神失常等疾。
风府穴位于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
6、少商——隐白:主治出血癫狂等疾。
少商穴位于人体的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隐白穴位于足大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处;
7、天枢——足三里:可调治消化道诸疾,如腹疼腹胀,消化不良,泻泄,痢疾等。
天枢穴位于腹中部,和肚脐平行往外两寸;
8、胃俞——梁门:主治胃脘疼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胃部疾患。
膀胱经上的胃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后腰处),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即是);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9、肺俞——俞府: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肺部疾患。
膀胱经上的肺俞在风门下一寸处;肾经上的俞府穴。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10、命门——关元:主治一切虚脱,宜灸。
11、中脘——至阳:主治一切脾胃疾病。
至阳穴位于两肩胛骨下缘连线的中点。与两乳中点的膻中穴相对;
12、公孙——内关:主治心腹胃痛,呕吐,痞满,心悸,怔忡,等疾病。
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13、后溪——申脉:主治头面颈项诸疾以及目肿,喉痛,盗汗,癫狂等。
后溪穴: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主治病症:申脉穴的主治病症为: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指压按摩疗法治疗怯寒症、增进耐性的指压法等。
14、临泣——外关:主治手足麻痹,头风,面肌痉挛抽掣,牙痛,耳聋以及肝胆相火引发之肋痛等。
膀胱经上的临泣穴:位于人体足背外侧,第4、5跖骨底结合的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的凹陷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15、列缺——照海:主治疝气,痔疮,便血,小便淋漓不畅,以及牙痛,咳血等。
16、三阴交——间使:治疗恶寒发热,疟疾,腹痛,便秘,男女生殖器疾病以及妇人月经诸病。
间使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胃痛,
17、绝骨(悬钟)——支沟:主治热结便秘,腹胀,肋痛和胆结石症等。
绝骨穴在外踝高点上3寸,当腓骨后缘。支沟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上三寸处。
18、曲池——阳陵泉:主治四肢疼痛,麻痹,瘫痪。
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横纹尽处。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
胆经上的阳陵泉:身体坐直,在腿弯处小腿外侧上方有一突出的骨尖(术语叫腓骨),就在骨尖的前下方凹陷处。主治疾病为: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借本条在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中成药:
滋补心脾的妙药——归脾丸
归脾丸,这个归脾丸在中国的每个药店里基本都有卖的,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它是治疗什么的,我介绍一下,这样大家就能有个了解了。
先聊聊这个方子是怎么来的,这个方子,先是南宋的医家严用和出的,这位严用和可是位高人,他字子礼,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年),集临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我们现在药店里面卖的“金匮肾气丸”实际是叫“济生肾气丸”,就是严用和出的方子。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的方子还没有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一位高人,薛立斋又给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这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丸了。
薛立斋大家都熟悉了,我在《这才是中医》里面专门写了,医院的院长,手段那是非常的高强。
那么,这个归脾丸是治疗什么的呢?
我从一个例子开始讲起吧。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当时,有个家长找到我,要给她的儿子治疗肾病,这个小孩八九岁,当时我一看这个孩子,吓了一跳。
这个孩子的脸色,一看就是病色,整个呈现出一种枯萎的黄色,中医叫萎黄,那种土黄的颜色,这种颜色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所以一看到,都觉得有些害怕。
当时这个孩子是肾小球肾炎,尿检蛋白很高,医院住院,用了激素以后,稍微控制了一些,但是改善不大,于是西医最后劝他出院,找中医调理吧。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个孩子的脸色,都不想给调理了,但是心中不忍,就说试试吧。
开始我怀疑他肝是否有问题,因为脸这么黄,孩子的母亲说:西医也这么怀疑,但是检查没有异常。
这个孩子的脉是洪大的,来势汹汹,我心里想,这么大的热啊!
于是,开方凉血活血。七副药,希望清热。
结果,七天后,没有任何效果。
这让我非常的痛苦,我觉得不能耽误人家了,当时差点说另请高明吧。
这时候,一位老中医提醒我:病了这么久了,应该不是实证啊。
这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我再细诊脉,重按无力,再看脸色,分明的萎黄啊,这是脾血亏虚之极啊。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于是我就想到了归脾丸,我告诉家长,现在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服用归脾丸,同时开始撤激素,每撤一次激素,服用的归脾丸的药量就随之增加一点。
结果,孩子再次来的时候,我吃惊地发现,他整个的脸色萎黄已经基本消失了!
当时一走廊的人纷纷出来看,都说这个孩子“活过来了”。
后来,他的情况继续好转,医院复查的时候,西医的主治医非常的奇怪,说这是怎么变过来的,家长就告诉说中医调理的。
这里面,就是这个小小的归脾丸的功劳。
归脾丸的方子是: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主治是: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大家别看归脾丸的方子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首先,方子里面上来就包含着四君子汤,这是补气的,再加上补气的黄芪,乍一看,大家一定会觉得整个的归脾丸是补气的方子,但是,在方剂学里面,归脾汤确实补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的关系,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一样,谁都离不开谁,他们两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大家看到我们八卦图中的阴阳鱼了吧,这个气和血也是这么抱在一起的。
那么,高明的中医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当他想补血的时候,往往会考虑这个人的气是否不足,如果不足,您单单补血那是不够的,因为血之化源不足,那怎么补血都会没有后劲的。
而补气,其实主要就是补脾气,这个脾主气,和气的关系密切,我们今天说“脾气”的时候,主要是指“发脾气”,发火,这个词是怎么演化来的,值得追究一下,仔细想想,一个人要发火,确实是需要脾气足的,才能有力气发火。
在中医里面,认为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气血都是需要脾胃吸收食物里面的营养物质来转化的,所以,要想养血,一定要调理好脾胃,这就是归脾汤这个方子高明的地方。
但是,更高的还在后面呢!
方子叫“归脾汤”,意思很明确,是对着脾去的,怎么里面还加入了龙眼肉、酸枣仁、当归等养血的药啊,尤其是薛立斋,还给补上了宁心安神的远志,这是为什么啊?
原来,这就是心脾同治的方法,这是高手出招的手法。
方子里面的养血的药物,其实都是奔着心经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的耗伤,一个主要的方向,就是思虑过度,耗伤心血。
大家估计都有体会,比如最近工作压力大了,要连夜整理文件,每天焦虑地思考,最后一定会感觉心血不足,出现一些健忘、失眠、心悸等心脏方面的问题,这就是明显的耗伤心血的例子。
所以,要想养血,就要把这个漏洞给补上,否则如果总是心神不宁,这个血总会耗伤的,所以方子里面就加入了远志,加入了酸枣仁、龙眼肉,这样,心血补足了,那么我们的血液就会更好地生发和保存了。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归脾丸这个中成药,可以治疗因为心神耗伤过度,引起的心血不足,比如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指出:“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
我给那个小孩子调理身体,其实用的归脾丸的量非常的小,小小的水丸,我当时好像只让他每次吃四丸,每个星期加两丸,大约是这个量,因为时间太长了,我记不住具体的量了,但是大致如此。我的意思是让他的脾足,然后生血,结果效果如此之好,说明中药贵在对证,未必需要那么大的量。
那么,为什么这个方子叫“归脾”呢?
这是说,要把脾所管理的水、血等物质,都重新归脾管理。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除了帮助吸收食物精微物质,还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还有统血的作用。
比如,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就是在气的推动管理下运行的,如果脾虚,气不足,那么血液就会跑出经脉,这就叫“脾不统血”。
很多妇女的血证,比如崩漏等,都和“脾不统血”有关。而归脾汤(归脾丸)就是治疗脾不统血的一个主要的方剂。关于归脾丸治疗血证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讲了。
脾还负责运化水液,所以水在体内的运行,也和脾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好理解,脾属土,我们中国人常说:“水来土掩”嘛,所以,管理水的部门,一定有脾一个。
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比较典型,一位朋友,他的母亲患了一个病,是小便不禁,总是不知不觉中,尿就出来了,很尴尬,就把我找去看看,我去了以后一看,老太太的手都肿了,手上没有皱纹,都是鼓的。
同时,她晚上睡眠不好,做梦,都是稀奇古怪的梦。
我于是明白了,这就是心脾两虚的问题,心血不足,血不养心,所以会梦多,水肿,这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液的缘故。遗尿,也是脾气不足,不能固摄水液了。
于是,我就告诉她用归脾丸服用。
结果,几天以后,他儿子告诉我,老太太诸证皆愈,好了。
这就是脾气足了,能够管理水了,也就不再遗尿了,水肿也好了,能正常地运化出去了。
归脾丸是一个蕴含了中医关于气血互生的关系的方子,里面有着很精妙的奥秘,现在说明书上的功能与主治是:“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基本上是把主治症状都说了。
在中医临床中,对归脾丸、归脾汤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很多的病,只要是心脾两虚之证,都可以使用。
温馨提示:对于这个方子,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毕竟它是药物,所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觉得自己可能对证,就请咨询一下当地的医生,看看是否合适。
养生咨询
本平台常年招生与办理中医理疗证书。
中医康复理疗培训中.......
咨询何老师
人力资源岗位资格培训
高级班孙老师工作瞬间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看的好北京白斑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