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第八章中医八卦经络学说2

四、经络系统主要内容

1.十二经脉

2.走向和交接规律

阳主表,阴主里。其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详见下图)

十二经脉子午流注次序图

3.八卦配十二经脉及经脉辨证

(1)手太阴肺经:配兑卦(),八卦象数为2

图1手太阴肺经循行图

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

①起于中焦,向下连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入属肺;③从肺系到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过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列缺、经渠、太渊)下向(鱼际),沿其边际出大拇指末端(少商穴)。⑦腕部支脉:从腕后(列缺穴)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

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臟腑肺的病证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寒,或汗出,肩背寒,缺盆中痛,肺胀,咳喘,胸部胀满,心烦,小便数少,少气不足,手足心热。

机理分析:

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肺主皮毛。卫阳被遏,卫气抗邪,则发热恶寒。风性疏泄,营不内守,则汗出。寒邪侵袭,肺经经气不利,则肩背痛,缺盆中痛。肺失宣肃,肺气不降,则肺胀、咳喘。肺气郁阻,则胸部胀满。外邪内扰,则心烦。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则小便数而少。肺气虚,则气不足以息。肺阴不足,则手足心热。

肺经功能巨大,上可疏解肝经之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臓之亏虚。咳喘症也多由其他臓腑波及,极少由肺经直接引起。

肺本娇臓,最怕攻伐。“调诸臓,即是治肺。”“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虚的培补,气逆的顺调,浊气的排放,清气的灌溉,均要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臟腑肺的病证,均可用健康象数20或,或、予以调整。

(2)手阳明大肠经:配乾卦(),八卦象数为1

图4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着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经上臂外侧前边(肘髎、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⑦颈部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过面颊进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口禾髎、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至迎香)接足阳明胃经。⑧此外,手阳明大肠经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及相关腑臟大肠的病证主要表现为: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流清涕,颈肿,口干,肩前及上肢伸侧前缘疼痛,大指次指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腹痛肠鸣,大便泄泻或大便秘结。

机理分析:

手阳明大肠经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齿中,上夹鼻孔。大肠经受邪,经气不利,则齿痛、咽喉红肿、鼻衄、流清涕、颈肿及口干。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行,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大肠经受邪,经脉不利,则其循行部位肩前、上肢伸侧前缘疼痛、大指次指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湿热下注大肠,气机不利,则腹痛肠鸣。大肠传送失司,则大便泄泻,热传大肠或肠道津液受损,则大便秘结。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腑臟大肠的病证均可用健康象数或00予以调整。

(3)足阳明胃经:配艮卦(),八卦象数为7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图5]

图5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足阳明胃经,①从鼻旁开始(会迎香);②交会鼻根中会足太阳经(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巨髎)进齿槽出来挟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下交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颌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颈部支脉:⑤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人迎),沿喉咙会大椎;⑥进入锁骨上窝部(缺盆);⑦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⑧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乳中、乳根)向下,挟脐两旁(不容、天枢、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腹内支脉:⑨从胃口向下沿腹里;⑩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外行者会合下行经髋关节前(脾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犊鼻)⑾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丰隆、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中趾内侧(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小腿支脉:⑿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中趾外侧趾缝后出中趾。

足部支脉:⒀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后出大趾,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及胃腑的病证表现:

发热身前为甚,咽喉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胸腹及下肢前缘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动不利,

胃脘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胀满,水肿,惊惕,发狂。

阳明胃经瘀滞还可引发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此外还能引发其他病症,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口唇生疮疹、膝关节肿痛、乳房、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或小腿前缘痛等。

图6足太阴脾经循行图

机理分析:

阳明之经行于身前,阳明气盛故发热身前为盛;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循鼻外还出挟口环唇,其支者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由股下足入中趾,胃火循经上炎则咽喉肿痛、鼻衄齿痛;外邪侵袭、经脉不利,则口眼歪斜。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部位淤滞可造成胸腹及下肢前缘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动不利。外邪侵袭胃腑则胃脘痛;气机郁滞,胃气上逆则呕吐;胃热亢盛则消谷善饥;胃与脾为表里,胃病及脾,健运失司,水气泛滥,则腹胀满、水肿;胃热熏心、心神不宁,则惊惕、发狂。

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腑臟胃的病证均可用健康象数70、或07、、予以调整。









































鍖椾含姣旇緝濂界殑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涓撲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yfys/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