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皮技术
一、目的
是为手术区皮肤消毒做准备,去除手术区毛发和污垢,清洁皮肤,预防
术后切口感染。
二、备皮范围
1.颈部手术(前路)上自颌下缘,下至乳头水平线,左右过腋中线。
2.颈部手术(后路)剃头、头顶至肩胛下缘,左右过腋中线。
3.胸椎手术(后路)第7颈椎至第12肋缘,左右过腋中线。
4.胸椎手术(侧后方)上自锁骨上及肩上,下至肋缘下,前后胸都超过正中线20cm。
5.腰椎手术(前路)乳头下方至大腿上1/3,左右过腋中线,剃除阴毛。
6.腰椎手术(后路)肩胛下角至臀沟,左右过腋中线。
7.上肢前臂手术上臂下1/3至手部,剪指甲,如果是臂丛麻醉则剃去腋毛。
8.上肢手术肩关节至前臂中段,如果是臂丛麻醉则剃去腋毛。
9.手指手术肘关节至手指,剪指甲,如果是臂丛麻醉则剃去腋毛。
10.下肢髋部手术肋缘至膝关节,前后过正中线,剃阴毛。
11.膝部手术患侧腹股沟至踝关节。
12.小腿手术大腿中段至足部。
13.足部手术膝关节至足趾。
三、操作要点
1.查看医嘱,准备用物。
2.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诊断、手术部位、围好屏风。
3.站立于患者右侧,铺尿垫,暴露备皮区,涂肥皂水或剃毛剂,绷紧皮肤,右手持剃刀呈45°,自上而下剃毛,检查备皮部位皮肤有无损伤。
石膏固定的护理
一、概述
石膏固定是利用无水硫酸钙石膏固定吸水后的强塑形,制造骨科患者所需的石膏模型,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肢体等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技术。它具有维持、固定、保持患肢的特殊体位,减轻或消除患者负重等优点,其缺点为干固后缺乏弹性,不能随时调节松紧度。
二、目的
1.骨折愈合过程中,起固定、支持和保护作用。
2.预防及矫正畸形。
3.肌腱韧带扭伤后起保护作用。
三、石膏的类型
1.石膏托用于四肢骨折固定及四肢软组织损伤的暂时固定。
2.石膏管型用于四肢骨折固定或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
3.髋人字形石膏用于大腿部骨折的患者及应用于某些矫形术后。如股骨截骨术、髋关节融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4.石膏背心脊柱损伤、结核或脊柱融合术后。
5.肩人字形石膏肩部、肘部及臂部骨折术后。
四、石膏固定的护理
(一)石膏干固前护理
石膏固定完成后,潮湿的石膏容易折断、受压变形,病人需卧木板床,应用软枕妥善垫好石膏。为了促进石膏迅速干固,夏天可暴露在空气中,冬季注意保温,可用烤灯、电吹风等方法烘干石膏,但应防触电与灼伤。不要按压石膏或将石膏固定的患肢放置在硬物上,防止产生凹陷压迫皮肤。抬高患肢时,应拖住主要关节以防关节活动引起石膏断裂。
(二)石膏固定后护理
1.患者的搬动:石膏必须干硬后才能搬动患者,同时搬动时用手掌托起石膏而不能用手指,以免形成压迫点。
2.体位: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的回流,促进消肿,注意保暖。
3.患肢的观察:
(1)倾听患者主诉,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及感觉。严密观察评估有无“5p”征:即疼痛,苍白,感觉异常,麻痹及脉搏消失。病人出现以上任何一种异常,表明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出现。
(2)观察患肢颜色是否发紫、发青,是否肿胀,活动度是否良好、感觉有无麻木、疼痛。如有必须及时报告医生,不要随便给予镇痛;观察出血及渗血情况。
(3)切口或创面出血时,血渍可渗透到石膏表面上,伤口出血较多时可能从石膏边缘流出,因此要认真查看血液是否流到外面,棉褥是否污染,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4)观察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石膏内发出腐臭气味、患肢淋巴结压痛。
(5)预防石膏压迫引起的压疮及“开窗水肿”。
(6)预防石膏边缘压迫而致神经麻痹:如小腿石膏位置高,可压迫腓骨小头致腓总神经麻痹,观察有无足下垂、足背麻木等症状。
(7)鼓励患者在石膏固定期间加强肌肉的等长收缩,预防肌肉萎缩。
4.患肢的保护
(1)下肢石膏不可下地行走,以免石膏折断。
(2)大小便时注意防护避免污染。
(3)不可沾水,以免石膏变形。
(4)石膏内有痒感不可用木棍和筷子抓挠以免感染。
(三)功能锻炼
石膏固定,未固定的关节应尽量活动,早期可作为被动活动,按摩帮助消肿,但尽量应鼓励患者做主动锻炼。
(四)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骨筋膜室综合征压迫性溃疡压迫性神经瘫痪化脓性皮炎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泌尿系结石坠积性肺炎石膏综合症
夹板固定的护理
一、概念
四肢受伤时用夹板固定是急救护理的重要处理原则,在运送时及时固定受伤肢体可以预防损伤加重。夹板固定的应用和拆除便捷,方便观察伤口和敷料情况,它是一种不过分紧缩且非环绕型敷料,适用于有患肢水肿和筋膜间隙综合征倾向者。
二、注意事项
1.1周内要每班检查夹板扎带的松紧度,过松会导致骨折移位,过紧可产生压疮、骨筋膜室综合征。骨折肢体在夹板固定后可能会出现肿胀、疼痛、皮温略高,1周后能逐渐消退。
2.复位固定后要防止骨折端再移位,上肢复位固定后要用三角巾托起,悬吊在胸前,肘关节屈曲90°,卧床时自然伸肘将前臂高于心脏水平。
3.下肢复位固定后,将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膝关节屈曲10°,跟腱部垫小枕将足跟悬空。在搬运时患肢要双手平托,不可仅抬起肢体远端移动。
4.密切观察患肢血运。
6.保持夹板清洁,勿被排泄物等污染,防止夹板变形。
7.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牵引的护理
牵引术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手法或器具来达到整复骨折、脱位,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或矫正关节畸形、解除肌肉痉挛与疼痛的目的的方法。牵引术是骨科传统有效的基本治疗技术之一,牵引护理是骨科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一、牵引的目的
1.牵拉关节和骨骼,使脱位的关节和错位的骨骼复位,并维持复位后位置。
2.牵拉并固定关节,以减轻关节面所承受的压力,缓解疼痛。
3.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畸形。
二、牵引的类型和重量
1.短时牵引:手力牵引
2.持续牵引:皮肤牵引、兜带牵引、骨牵引。
(1)皮肤牵引:是将皮牵引套于伤肢皮肤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牵引力传递到骨骼,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常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老年人下肢骨折及关节炎症须制动者。
(2)兜带牵引,骨盆牵引,一侧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10kg。
(3)骨牵引:利用穿入骨内的牵引或颅骨冰钳对受伤骨骼进行牵引。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骼能更好的对抗肌肉痉挛或收缩,起到复位、固定与制动的作用,超过5kg,体重的1/7~1/12。
3.牵引的重量:常见的牵引有:颅骨、跟骨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胫骨结节,股骨髁上骨牵引为体重的1/7。
4.牵引用具包括:牵引架、牵引绳、牵引持钩、牵引砣(依据患者体重)、牵引弓、克氏针/皮牵引套。
三、护理要点
1.对牵引病人,应进行交接班,每班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肢体活动情况,维持牵引于正常状态。
2.牵引期间每日检查患者体位及牵引装置。下肢一般保持外展中立位,要适当垫高床头、床尾或床的一侧,以保持牵引力与体重的平衡。
3.病床位置:为保持反牵引,床尾应抬高,一般皮肤牵引抬高10-15cm,骨牵引抬高20-25cm,而颅骨牵引则抬高床头30cm。
4.保持有效牵引:经常检查有无阻挡牵引的情况,并及时矫正。
(1)被服、用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
(2)牵引绳不可脱离滑轮,牵引绳要与患肢在一条轴线上。
(3)在牵引过程中,身体过分的向床头、床尾滑动,以至头或脚抵住了床头和床尾栏杆,而失去身体的反牵引作用,应及时纠正。
(4)牵引的重量是根据病情决定的,应嘱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改变体位,不能自己增减牵引的重量,否则会造成牵引失败而影响治疗。牵引重量应保持悬空,如坠落在地上,会失去牵引作用,也应及时纠正。
(5)骨牵引伤口:患者针孔处每日用75%酒精点滴2次,直至拔除。如局部渗出、结痂,形成一个保护层,可不必去除。另外,为防止牵引针外露部分损伤皮肤或勾破衣服,可用空药瓶套上(禁用抗生素小瓶)。
(6)按摩:皮牵引患者每日用红花酒精按摩,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外固定架的护理
一、概述
骨外固定是指由骨折线经皮穿入固定针,再用连杆及钢针固定卡将裸露于皮外的针端连接起来,以构成一个新的空间力学稳定体系,是对骨折进行固定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骨外固定技术的机械装置称为外固定器或固定架。
二、适用范围
包括:①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的严重开放性骨折,如污染严重的胫骨开放性骨折。②伴有软组织损伤严重的近关节部位的骨折,尤其在胫骨的近、远端的骨折,以及桡骨远端的骨折。③多发伤患者全身情况尚不稳定,而全身多处肢体骨折。在休克复苏成功后,应早期固定不稳定的骨折和复位脱位的关节。④它是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一种选择。⑤非创伤性疾病,创伤后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
三、护理要点
1.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最好进行心电监护。
2.预防和消除肢体肿胀术后将患肢置于功能位,抬高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的颜色,甲床充盈情况,皮温感觉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向医师汇报,做出处理。
3.预防针眼处感染用外固定架支架治疗骨折,不论是开放性或闭合性,针眼处皮肤护理极其重要。
4.注意观察外固定支架是否有松动的情况术后患者需进行功能锻炼,由于部分患者运动量过大或者骨质疏松容易造成钢针松动,应定时检查螺丝情况,及时拧紧螺母,以保证外固定支架对骨折端的牢固固定。
5.功能锻炼骨折患者的恢复功能锻炼最关键,整复和固定只是治疗的基础,功能锻炼才是治疗的开始。
四、护理与康复
外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安全,能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及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及超关节固定而产生的多种并发症。正确的护理与康复训练,加深对外固定架的认识,获得最佳疗效。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