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发生率居关节内骨折的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交通的繁杂,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强调解剖复位,坚强固定。
一、解剖学
●踝关节是一个复杂的屈戊关节,由腓骨、胫骨、及距骨紧密结合的关节及复杂的韧带系统组成。
●胫骨远端关节面被称作“天花板”,它与内外踝一起形成踝穴,并与距骨顶构成一个限制性关节。
●天花板在前后位看是凹的,而侧面看则是凸的。前面较宽与楔形成的距骨相吻合。这种结构尤其在承重方面提供了内在的稳定性。
●距骨呈梯形,前面约比后面宽2.5cm。整个距骨体几乎完全被关节软骨覆盖。●内踝与距骨的内侧小关节面相关节,分为内踝前丘和内踝后丘,分别为三角韧带的浅层及深层的附着处。
●外踝是腓骨的远端,为踝关节提供外侧支持。虽然胫、腓骨远端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但无关节面存在。在紧靠踝关节上方处,腓骨位于胫骨较宽广的前结节及较小的后结节之间,为胫、腓骨远端提供了一定的内在稳定性。腓骨远端内侧面有关节面,自踝穴顶水平延伸至其末端中点。
●在胫腓骨远端之间存在韧带复合体,对抗轴向、旋转及平移力,以保持踝关节结构上的稳定性。包括四条韧带:
○前下胫腓韧带
○后下胫腓韧带:较前下胫腓韧带粗壮。因此,扭转或者平移暴力导致前下胫腓韧带撕裂时,可能会导致胫骨后结节的撕脱性骨折,而后下胫腓韧带保留完好。
○胫腓横韧带(位于胫腓后韧带下方)
○骨间韧带(骨间膜向远端的延续)
●三角韧带为踝关节的内侧面提供韧带支持。分为深浅两层:
○浅层:是由起于内踝前丘的3条韧带组成,对踝关节稳定作用较小。
胫舟韧带:悬吊跟舟足底韧带并防止距骨內移。
跟胫韧带:可防止外翻。
胫距浅韧带。
○深层:为关节内韧带,起于前后丘间沟及胫骨远端后丘,止于距骨内侧没有关节面的区域。其纤维系横向走行,是主要的内侧稳定结构,对抗距骨外脱位。
●腓侧副韧带由3条韧带组成,与腓骨远端共同提供踝关节的外侧支持。外侧韧带复合体较内侧者薄弱。
○距腓前韧带:是外侧副韧带最薄弱的,可防止跖屈时距骨向前半脱位。
○距腓后韧带:是外侧副韧带最粗壮的,可以阻止距骨向后及旋转半脱位。
○跟腓韧带:由于跟骨处于相对外翻位,中立背屈时此韧带较松弛。作用是稳定距下关节,限制内翻。此韧带破裂会出现距骨倾斜实验阳性。
○踝关节正常活动度为背伸30°,跖屈45°。
○踝关节屈曲轴在两踝尖端之间的连线上,相对于膝关节屈曲轴有20°的外旋。
○距骨向外侧移位1mm会使关节面接触减少40%,3mm的移位会导致接触面减少60%以上。
○联合韧带的破裂会导致胫腓骨重叠减少。腓骨骨折合并联合韧带破裂,即使三角韧带深层保持完整,也可导致距骨2~3mm的外侧移位。更大的距骨外侧移位则提示有内侧韧带受累。
二、损伤机制
踝关节损伤类型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力的作用过程(轴向/旋转负荷)、慢性损伤(习惯性踝关节不稳定可导致韧带慢性松弛及踝关节生物力学紊乱)、患者年龄、骨质量、损伤时足的位置、以及强度、方向、负荷等级等。
三、临床评估
●临床表现不一,可有跛行,剧烈疼痛,不能行走、肿胀、触痛及不同程度畸形。
●必须仔细检查神经血管功能,并与对侧比较。
●必须评估软组织损伤的程度,要特别注意可能存在的开放性损伤和水疱。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也必须记录。
●腓骨全长触诊查看有无压痛,因为可能在近侧的胫腓关节处发现合并的腓骨骨折。于髁间轴近侧约5cm处行“挤压试验”以评估韧带联合有无损伤。
●如果有明显的踝关节脱位临床体征,应在行X检查前立即进行复位及夹板固定,这样可以避免距骨顶的压迫或嵌入损伤及神经血管损伤。
四、影像学评估
●拍摄踝关节正位、侧位、踝穴位片。
●正位片:
○胫腓骨重叠小于10mm即为异常,提示有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胫腓骨间隙大于5mm即为异常,表明有联合韧带损伤。
○距骨倾斜:距骨顶部关节间隙内外侧宽度差距大于2mm时为异常,表明有内侧或外侧韧带破裂。
●侧位片:
○距骨顶位置应在胫腓骨下端居中并与胫骨踝穴相吻合。
○可以辨别胫骨后结节骨折及腓骨骨折的方向。
○可以辨别前方关节囊导致的距骨撕脱骨折。
●踝穴位片:
○拍摄时足内旋15°~20°偏移髁间轴。
○内侧间隙>4~5mm的即为异常,表明距骨向外侧移位。
○距腿角:髁间线与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平行线夹角为8°~15°,与无损伤侧踝关节该角度相差不超过2°~3°。
○胫腓骨重叠小于1cm表明胫腓联合韧带破裂。
○距骨移位大于1mm为异常。
●对于踝穴顶骨折的患者,CT扫面有助于显示骨折的解剖细节。
●MRI检查可以评估隐匿性软骨及韧带及肌腱损伤。
五、分类
Lauge--Hansen分类法
旋后--内收型(SA)
●占踝关节骨折的10%~20%。
●唯一合并距骨内侧移位的一种类型。
Ⅰ型产生腓骨远端至关节水平的横向撕脱骨折,或者外侧副韧带的断裂。
Ⅱ型导致纵向内踝骨折。
旋后--外旋(SER)
●占踝关节骨折的40%~70%
Ⅰ型产生胫腓韧带的断裂,伴有或不伴有其胫腓骨或腓骨止点的撕脱骨折
Ⅱ型导致腓骨远端典型的螺旋骨折,骨折线自前下向后上方。
Ⅲ型导致胫腓后韧带断裂或者后踝(胫骨下端)骨折。
Ⅳ型导致内踝横向的撕脱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旋前--外展(PA)
●占踝关节骨折的5%~20%
Ⅰ型导致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Ⅱ型产生下胫腓韧带断裂或其附着点的撕脱骨折。
Ⅲ型导致下胫腓韧带以上水平腓骨远端横行或短斜行骨折。这是由于折弯暴力导致腓骨内侧紧张而外侧压缩所致,可形成外侧粉碎性骨折或蝶形骨折块。
旋前--外旋(PER)
●占踝关节骨折的7%~20%。
Ⅰ型产生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
Ⅱ型导致胫腓前韧带断裂,伴有或不伴有其附着点的撕脱骨折。
Ⅲ型导致腓骨远端在胫腓联合韧带水平或其上部位的螺旋骨折,骨折线自前上至后下。
Ⅳ型导致胫腓后韧带断裂或胫骨后外侧的撕脱性骨折。
AO分类法
六、治疗
目标是踝关节的解剖修复。必须纠正腓骨的旋转,恢复腓骨的长度。
急诊处理
●移位骨折必须要行闭合复位。骨折的复位可以减少损伤后的肿胀,减少关节软骨所受的压力,避免皮肤穿透伤及神经血管受压。
●踝关节脱位应在行放射检查前复位。
●对于开放性损伤及擦伤,可以根据损伤程度进行清创并进行无菌包扎。骨折水疱应保留完整并以无菌加垫敷料包扎。
●骨折复位后,用一个加垫的U型石膏固定,以稳定骨折,让患者感到舒适。
●复位后必须行X线拍片以重新评估骨折情况。抬高患肢,应用或不用冰敷。
非手术处理
●适应症包括:
○无移位的稳定骨折,且韧带无损伤。
○移位骨折已获得稳定的解剖复位。
○不稳定或多发性损伤的患者,因患者或患肢条件不允许而无法手术的。
●稳定骨折的患者可用短腿管型石膏或者可拆卸的矫形靴固定,允许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负重。
●有移位的骨折,如用闭合手法获得解剖复位,最初几天肿胀消退过程中,可用带有U型附件的后侧夹板固定。然后用长腿管型控制旋转固定4~6周,且随时复查X片以确定复位及愈合情况。若骨折愈合良好,可以更换短腿管型石膏或骨折支具,限制负重直到骨折愈合。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适应症是:
○软组织嵌入导致闭合复位失败。
○导致距骨移位或踝关节间隙增宽的不稳定骨折。
○需要足置于非正常位置维持复位的骨折,如极度跖屈位。
○开放性骨折。
●病人全身条件、踝关节肿胀情况及软组织情况允许,应及早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有时,闭合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或大面积肿胀,也需要在最终手术固定前用外固定的方法复位及稳定骨折,以利于软组织的修复。
●联合韧带远侧的外踝骨折可用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内踝骨折手术固定的适应症包括:伴有联合韧带损伤。腓骨复位后内侧间隙仍然增宽、腓骨无法获得满意复位或者腓骨复位固定后内踝骨折仍然脱位。内踝骨折可以用骨松质螺钉或8字张力带固定。
●后踝骨折复位的适应症包括:超过25%的关节面受累、大于2mm的移位、距骨持续向后半脱位。可用一个由前向后,或者由后向前的螺钉穿过骨折线进行复位及固定。
●踝穴顶水平以上的腓骨骨折要求稳定联合韧带。术中内外踝固定后,用骨钩向外牵拉腓骨或使踝关节应力外旋可张紧联合韧带。随后可临床判断或影响透视下评估联合韧带的不稳定性。可使用一个大的点状复位钳使下胫腓联合复位,在高于踝穴顶1.5~2cm处自腓骨向胫骨打入联合螺钉。
●靠近近端的伴有胫腓联合韧带断裂的腓骨骨折,可只固定胫腓联合而不需直接复位和固定腓骨。但在放置联合固定前必须确保腓骨的长度及旋转对位正确。
开放性骨折
●此类骨折要求在手术室进行紧急冲洗清创。
●牢固固定对于预防感染及促进软组织恢复非常重要。允许螺丝钉及钢板暴露,但是如果有可能,尽量设法用软组织覆盖内固定物。
●尽量避免使用止血带。
●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多次清创,清除坏死、感染及失活组织。
病例分享
One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Two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Three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Four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Five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Six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Seven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Eight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Nine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Tencase
术前X线片
术后X片
太医院为了让患者能更加好的对所患疾病相关信息进行了解,特别开设了咨询预约热线-。白驳风白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