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在向前下行入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退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20穴)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起始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小肠经),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迎香穴),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衄。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
外经病:瘰疬,肩臂痛,上肢不遂。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穴位
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原穴)
全身镇痛镇静要穴之一,常用于针刺麻醉。孕妇禁针刺。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面口合谷收);发热恶寒等外感;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定位:阳溪(拇指翘起凹陷)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等皮外科疾患;高血压。
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等肩部、上肢病症;瘾疹。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合谷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
(5)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阳明经多气多血,此穴是阳明经之原穴,又位于关口,是调理人体气机之大穴,通过调气,收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疗妇产科各种气血不和之疾患。
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热病发热及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四总穴歌》将这一功效特点归纳为“面口合谷收”。
由于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大肠经是肺经的表经,而且合谷与肺经的络脉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气,疏风解表,调汗泻热,是治疗表证的要穴。对于汗证,有双向调理作用,无汗可发汗,汗多可止汗。对于热毒郁滞皮肤之疾患可通过泻合谷,以调肺气、解热毒,驱邪毒外出。
泻热作用还可用于疟疾发热。此穴为大肠经原穴,为大肠经原气所输注之处,大肠经络肺过胃属大肠,故可调节胃肠功能,具有和胃降气,调中止痛,通腑泻热之功,治疗各种胃肠道疾患。
此穴居于虎口,为人身气血之大关,又善熄风镇痉,醒脑开窍,故常用于治疗惊风、抽搐、癫狂、痫诸疾。利节之力甚强,可治疗大肠经循经部位的疼痛、麻木、冰冷、发热、瘫痪等。
曲池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现代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曲池穴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减缓心率。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轻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重刺激多引起血管扩张。曲池穴的降低血压作用已被证实,且远期疗效较好。
观察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发现,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分钟,脑血管阻力降低不明显。
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血小板数渐趋下降,以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穴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
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说明有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的作用。对血糖的调节,因手法不同,可产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的手法则可使血糖下降。
曲池穴还有显著的降低体温作用。
手阳明大肠经小结
病候
一、大肠、口、齿、鼻等相关脏腑器官的病候:如口干、齿痛、鼻出血等。
二、外经病候:如面颊肿胀,上臂、食指疼痛,活动不利等。
主治
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商阳开窍醒神,治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合谷治各种疼痛、头面疾患和热病;偏历治水肿;手三里治腹痛、腹泻;曲池治热病、腹痛、瘾疹;肩髃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扶突治咽喉肿痛、喘咳;迎香治鼻病、口喎。
讲解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入目内眦,与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出而挟口两旁,环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出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发际,到前额。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45穴)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一说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主治
脾胃疾病: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
头面五官疾病:头痛,口眼歪斜,齿痛,面痛,牙关紧闭。
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外经病:乳痈,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
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四白(明目养颜)
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黑眼圈、眼袋
下关
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大肠之募穴)
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胃肠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
梁丘(郄穴)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急性胃病;膝盖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症;乳痈、乳痛等乳疾。
犊鼻穴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强壮保健穴。
条口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下肢痿痹,转筋;肩臂痛;脘腹疼痛。
丰隆(络穴)(化痰湿宁神志)
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痰多、咳嗽
内庭(荥穴)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等局部病症。
梁丘、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养肠胃)
急慢性胃痛、大小肠疾患、慢性肠炎
足三里(合穴)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通经活血。
主治:
1.全身强壮要穴,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2.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水肿。
6.乳痈。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足阳明胃经小结
病候
一、胃、脾、齿、喉咙等相关脏腑器官的病候:如腹胀、胃痛、喉痹、齿痛等。
二、外经病候:如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麻木等。
主治
胃肠、头面、五官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承泣治目疾;地仓治口㖞;颊车、下关治齿痛、口㖞;梁门治胃痛、呕吐;天枢治腹痛、便秘、泄泻;归来治痛经、月经不调;梁丘治胃痛、乳痈;足三里治各种胃肠疾病,有强壮作用;上巨虚治肠痈;丰隆祛痰,治咳痰、眩晕、癫痫;内庭治头面五官病证。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入腹,属脾络胃,再上穿过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注入心中,交少阴心经。(21穴)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主治
脾胃病
妇科病、前阴病
循行所过局部病
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地机(郄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腹痛、泄泻等脾胃病;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症。
阴陵泉(合穴)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病症,去湿要穴: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清血利湿)
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出血症、贫血症、血瘀
隐白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止血、肺气不足
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痛风
足太阴脾经小结
病候
一、脾、胃、心、咽、舌等相关脏腑器官的病候:如:胃痛、呕吐、腹胀、腹泻、心烦、舌本痛等。
二、经脉病候:如膝股内侧肿痛、厥冷等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隐白治崩漏、便血;太白治腹胀、泄泻、胃痛;公孙治心烦失眠、胃痛、呕吐;三阴交益气养血活血,治多种妇科疾患、失眠、水肿;阴陵泉健脾益气、除湿,治水肿、腹胀;血海治湿疹、瘾疹;大横治便秘、腹泻;大包治全身疼痛。
nmeng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