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对肩峰下的特殊构造以及大结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关节的命名。又称其为肩峰下关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onimpingement)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其病因是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反复的撞击促使滑囊肌腱发生损伤、退变乃至发生肌腱断裂。
肩峰撞击征
撞击征可发生于自10岁至老年人。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因肩袖、滑囊反复受到损伤,组织水肿、出血、变性乃至肌腱断裂而引起症状。各期撞击征的共同症状:
1.肩前方慢性钝痛
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
2.疼痛弧征
患臂上举60°~°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
3.砾轧音
检查者用手握持患臂肩峰前、后缘,使上臂做内、外旋运动及前屈、后伸运动时可扪及砾轧音,用听诊器听诊更易闻及。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2期,尤其是在伴有完全性肩袖断裂者。
4.肌力减弱
肌力明显减弱与广泛性肩袖撕裂的晚期撞击征密切相关。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
5.撞击试验
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NeerⅡ认为本试验对鉴别撞击征有很大临床意义。
6.撞击注射试验
以1%利多卡因10毫升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
本病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试验、X线片、磁共振、超声波检查等可确立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影像学改变
肩峰下撞击征治疗方法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撞击征的病因与病期。撞击征早期(1、2期)采取非手术治疗。可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应用物理治疗,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并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避免肩峰下撞击征复发。撞击征3期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等病理变化,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包括肩峰下减压和肩袖修复两部分,肩峰下减压术是首选,可行关节镜下重建肩袖的功能。
肩峰下撞击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肩峰下撞击征关节镜下术中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