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天冷了,鲍姑话你知艾灸帮你过寒冬

鲍姑是我国第一位女灸治疗学家。她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医药学,精通艾灸针法。排在古代四大女医之首的她,其钻研医术的精神直至今时仍被人称颂。

历史上行医的夫妻,恐怕有名的非葛洪与鲍姑莫属了。

▲葛洪、鲍姑共同行医(雕塑作品,位于罗浮山麻姑峰村小组内)

葛洪之于鲍姑,亦师亦友,二人结褵,虽说少了些许长相厮守的浪漫,却多了在道法上教学相长的助益。的确,更多时候,鲍姑就是葛洪的得力助手。而后,更定居罗浮山一同采药炼丹,双修道术教义。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年),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

相较于醉心安鼎炼丹的葛洪,鲍姑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医术上。她修道之余,采药制药,自研灸术,终于独创一门艾灸绝学。

虽然鲍姑无专著传世,但丈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针灸医方百余则,列举的灸术就占九十多条,其中对灸治的功效与施用方法都做了精妙讲解。

后人多推测,书中有关灸治的论述,多半出自鲍姑之手。

进入冬季,气温越来越低,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出现了手脚冰凉、关节疼、怕冷畏寒等不适。专家指出,出现了此类情况和气血不通畅有一定的关系。为此,向广大市民推荐几个“暖身穴”,建议大家有空不妨多多按摩和艾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御寒保暖的目的。

中医常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大家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温暖的夏季流水潺潺,严寒的冬季滴水成冰,这就是“寒则凝,温则行”。有6个穴位,建议大家多按摩和艾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1大椎穴——消除全身寒冷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低头时,摸到颈后最突起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

中医认为“大椎通阳”,因为这个穴位是督脉与六条阳经的交汇点,大椎是调节全身怕冷的重要穴位,按摩或艾灸大椎穴可以通络散寒,这也是缓解全身怕冷的重要方法。

另外还可以在洗澡时先用热水冲大椎穴10分钟左右,直到穴位处皮肤泛红,整个头颈后背乃至全身皆觉得温热时,再停歇,沐浴后注意保暖,好好睡上一觉;或者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分钟,使得穴位处觉得发热即可。

大椎穴还可以预防治疗感冒。如果觉得感冒袭来,出现头晕、头痛、鼻塞、咽痒等前驱症状,可以用手掌搓热颈后的大椎穴或直接用灸大夫艾灸仪灸疗大椎穴,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度,能帮助身体振奋阳气,抗御外邪。

2足三里穴——提高“耐寒能力”

该穴位位于外膝眼下方三寸(四横指宽),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属于阳明经穴,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对于经络气血的通畅关系重大。如果能每天坚持按摩或艾灸可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3阳池穴——消除上肢怕冷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可经常按摩或艾灸这一穴位,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暖和身体,进而消除发冷。

4合谷穴——温暖“关节”

合谷穴即老百姓常说的“虎口”,位置在拇、食两指之间凹陷处。像天寒引起的关节炎、肩周炎等都可以通过按摩、艾灸合谷穴治疗。

按摩合谷穴的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左右,按摩穴位感觉出现酸、麻、胀即“得气”现象为好。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另外,也可以用灸大夫艾灸仪灸疗双手的合谷穴,每次30分钟,因灸大夫艾灸仪可以几个穴位一起灸疗,所以,可以结合上面的大椎穴一起,省时省力,效果也加倍。

5神阙穴——全身供暖

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按摩或者艾灸,可以很好地缓解宫寒,肚子冰凉等,还能舒经活血。

6涌泉穴——消除下肢怕冷

中医学认为,人体诸多经脉都汇集于足底,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密切关系。涌泉被称为“接地气”的枢纽,按揉可以调节气血睡眠,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经常坚持搓揉和艾灸此穴必然会促使手脚冰凉、下肢怕冷的症状康复。

还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或者艾叶水泡脚,温度在40°左右,时间在20-30分钟,然后分别揉搓两脚心次左右。经常这样做不仅能补肾阳,还能帮助入眠。

(本文稿源来自

葫芦里、

艾灸大学堂,由

氧生醉罗浮编辑整理)









































北京公立医院里哪所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yfys/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