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protruded)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要及时治疗要不是会有看不好的现状。
1定义编辑
腰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1]”,其英文名有以下数种:lumbardischeriationruptureofthelumbarintervertebraldisk;slippedlumbarintervertebarldisc;herniatedlumbardisc等。由于名称各异,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作了如下定义:
(一)椎间盘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二)椎间盘膨出(bulging)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三)椎间盘突出(protruded)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四)椎间盘脱出(extruded)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医学典籍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名,根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腰痛”、“腰腿痛”、“痹症”等范畴。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
参考文献: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版
postacchiniFlumbardischerniationlstedWein,NewYork:Springer-Verlag,,1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
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变脆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除了以上所说的原因之外,传统中医学还认为肾虚、缺钙、受风、寒、湿的一些朋友也易患腰间盘突出。
腰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由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分布在腰椎骨间,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所致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脱出,压迫腰椎神经,而出现腰腿放射性疼痛,医学界认为腰间盘突出属“腰腿痛,痹症”范畴。
2病因病理编辑
病因腰间盘突出腰椎在人们日常劳动生活中活动度最大,承受来自上肢及躯干的重力,是最容易产生劳损与外伤的部位,腰椎的椎间盘也最易受到损害。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1)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因素:正常的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易产生退变,这种退变即老化的过程。一般认为人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其中纤维环、软骨终板、髓核均产生病理性退变。
(2)外伤因素:当椎间盘有了生理性退变或纤维环有了裂隙时,外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主要诱因。若腰椎间盘突然受到挤压或扭曲,造成髓核压力增高,可使髓核从纤维环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内。
病理腰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突出前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因反复损伤而变薄变软或产生裂隙。此期病人可有腰部不适或疼痛,但无放射性下肢痛。也有的人原无病变,可因一次大的暴力引起髓核突出。
2、突出期:外伤或正常的活动使椎间盘压力增加时,髓核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突出物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即发生放射性下肢痛,或压迫马尾神经发生大小便功能障碍。在老年患者,可因椎间盘退变,整个纤维环变得软弱松弛,椎间盘可呈弥漫性向周围膨出。
3、突出晚期:腰椎间盘突出后,病程较长者,椎间盘本身和其他邻近结构均可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改变。
从病理变化及CT、MRI表现,结合治疗方法可作以下分型。
1.膨隆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而表层尚完整,此时髓核因压力而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这一类型经保守治疗大多可缓解或治愈。
2.突出型
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仅有后纵韧带或一层纤维膜覆盖,表面高低不平或呈菜花状,常需手术治疗。
3.脱垂游离型
破裂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碎块脱入椎管内或完全游离。此型不单可引起神经根症状,还容易导致马尾神经症状,非手术治疗往往无效。
4.Schmorl结节
髓核经上下终板软骨的裂隙进入椎体松质骨内,一般仅有腰痛,无神经根症状,多不需要手术治疗。
3临床表现编辑
(一)症状
1、腰背部疼痛;
腰间盘突出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部4-5或5骶椎间隙,正是坐骨神经根处。所以,腰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中央型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力增高时有传电般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加重;
3、感觉及麻木异常。腰间盘突出后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局部压迫或牵扯压迫,是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变形而导致缺血、缺氧,而使腿部出现疼痛、麻木,还有的会引起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时间较长者,可引起神经麻痹或肌肉瘫痪,有的还可引起间歇性跛形,脊柱侧凸、侧弯等。这些现象极易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有的甚至失去运动能力。
(二)好发于人群
1、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4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
2、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
3、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
5、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三)腰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症状之间的关系
1、腰椎(L1)胃脘痛,肝区痛,胰腺炎,糖尿病,肾病,排尿异常,尿路结石,腹胀痛,肾炎,肾结石,腹泻,大腿前侧痛。
2、腰椎(L2)腰痛,排尿异常,大腿麻痛。
3、腰椎(L3)两侧腰痛,腹痛。
4、腰椎(L4)两侧腰痛,腹痛,腹胀便秘,下肢外侧麻痛。
5、腰椎(L5)下肢后侧麻痛,下肢痛,遗精,月经不调,骶骨(S)排尿异常,子宫炎,前列腺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1.一般体征
(1)腰椎侧凸是一种为减轻疼痛的姿势性代偿畸形。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2.特殊体征
(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2)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3.神经系统表现
(1)感觉障碍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早期多表现为皮肤感觉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肌力下降70%~75%患者出现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时,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时,趾及足跖屈力下降。
(3)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神经根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腰5神经根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骶1神经根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治疗:
治疗白癜风医院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