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长10-15CM,周径1-1.5CM。是人体最粗大且力量最强的肌腱。起于比目鱼肌、腓肠肌,止于跟骨结节。
跟腱的功能: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跖屈踝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解剖结构。
跟腱止点上方2~6cm处血管相对稀疏,易发生跟腱的撕裂、断裂。
病因:1.外伤:跟腱受到暴力性的横向砸伤2.运动:跑跳等剧烈运动时3.跟腱慢性退行性改变4.其他
临床表现:跟腱断裂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大多数由间接暴力引起。1.受伤当时踝关节后侧跟腱处疼痛,有被打击感,可听到“啪”的断裂响声。
2.伤后踝关节活动障碍,不能提踵,无法承重,行走障碍,腓肠肌部位疼痛或伴有麻木、发胀感。3.查体:连续性中断,局部凹陷,跖屈力量明显减弱,提踵试验阳性。
诊断:1.症状和体征(1)不能因为患者能完成踝关节跖屈、提踵动作,就排除跟腱断裂。是因为跖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及腓骨长短肌等也具有一定跖屈踝关节的功能。(2)足跟部疼痛,无法承重,跖屈、提踵动作受限。(3)触及跟腱断裂处凹陷。(4)Thompson试验阳性(腓肠肌挤压试验):患者俯卧位,双足伸出床边之外,检查者用手挤压腓肠肌,正常情况下可引起足跖屈,如未出现足跖屈,则提示跟腱断裂。此试验是跟腱断裂的特异性体征。(5)提踵试验阳性:患者单足提踵不能达到30°站立,而可以提踵60°站立。因为30°提踵是跟腱的作用,而60°站立是胫后肌的作用。2.超声检查:超声可用于跟腱断裂的诊断,但对操作者要求较高,阳性率也并不高,因而并不常用。3.MRI检查:对软组织灵敏性较高,可比较准确的判断跟腱断裂情况。
临床治疗方法
1.目标:保持跟腱的正常长度、强度和张力,最大程度地恢复功能。
2.采取保守治疗、手术。保守治疗:是采用石膏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适合于在48h内就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或麻醉风险高的患者。手术:包括经皮修复,关节镜下修复,开放手术。开放手术:多采用直接缝合断端的方法,常用的缝合方法主要有Kessler、Bunnell缝合、Krackow缝合法。适合对小腿和足部力量要求较高的运动人群和年轻患者。
跟腱再断裂的风险:保守治疗高于手术治疗
伤口感染风险:手术治疗高于保守治疗
康复治疗注意事项:跟腱断裂愈合过程:急性炎症期→修复再生期→成熟期
跟腱断裂愈合后再断:6-8周易断,10-12周易断,早期练习跳跃易断。
6-8周易断原因分析:此阶段刚拆除石膏外固定,跟腱虽已愈合(瘢痕愈合),但还没有恢复之前的强度和弹性,如遇突然的前脚掌跖屈负重,易断裂。
10-12周易断原因分析:此阶段跟腱正处于修复再生阶段,剧烈的运动易造成跟腱再断。
早期练习跳跃易断原因分析:此阶段跟腱虽已可以承受负重行走的强度和弹性,但突然间的跳跃冲力巨大,易造成跟腱再断。
总结:避免前脚掌的突然发力,是防止二次受伤的关键。在康复治疗中应谨记此点。
康复运动疗法四阶段:
1.术后1天-3周:此阶段长腿石膏固定中。目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①足趾屈伸练习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③小腿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④直腿抬高练习⑤扶拐不负重下床活动。切忌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2.术后4周-6周:此阶段短腿石膏固定中。目的:维持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①床上模拟“蹬自行车”动作练习股四头肌肌力②俯卧位膝关节屈伸练习。
3.术后7周-3个月:此阶段石膏完全拆除,患者可穿跟腱靴训练,每3-5天撤去1片跟腱靴中的垫片(共10层左右),使后跟高度逐渐减低,在3个月内应完全撤除垫片,使足达到中立位。目的:加强踝关节活动,防止软组织粘连。①踝关节主动屈伸运动②踝关节被动牵伸训练:采用Maitland关节松动的II级和III级手法松动踝关节③利用弹力带进行足趾和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④站立训练⑤扶拐步行训练4.术后3个月-6个月:目的:恢复身体机能状态和踝关节灵活性。①双足提踵→单足提踵②脱拐正常行走③蹲起训练④慢跑,游泳,跳跃。6个月后如果小腿三头肌力量及围度与健侧基本相同,就可以恢复伤前各种运动。
疗效评定:(1)优: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围度减少≤1CM,踝背屈或跖屈角度减少≤5°。(2)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减弱,小腿围度减少≤3CM,踝背伸角度减少在5~10°之间,跖屈角度减少在5~15°之间。(3)差:有明显不适,跛行,提踵无力,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围度减少>3CM,踝背屈角度减少>10°,踝跖屈角度减少>15°。
权威白癜风专家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