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10头颈肌和

“重点提要(二)头颈肌

1.头肌: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1)面肌:又称表情肌。为扁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在口裂、眼裂和鼻孔的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状肌两种。可开大或闭合上述孔裂,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1)枕额肌:覆盖于颅盖外面。枕额肌阔而薄,有2个肌腹。枕腹起自枕骨,止于帽状腱膜,可向下牵拉腱膜;额腹起自帽状腱膜,止于额部皮肤。收缩时可扬眉、皱眉。帽状腱膜坚韧,以纤维束垂直穿经浅筋膜与皮肤相连,三者筋膜结合构成头皮。

2)眼轮匝肌:肌纤维环绕于眶和眼裂和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闭合眼裂。

3)口轮匝肌:肌纤维环绕口裂,收缩时可闭合口裂。

4)颊肌:位于口角两侧面颊深部,紧贴于口腔侧壁的黏膜外面。收缩时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图10-1头肌(前面)

(2)咀嚼肌:主要是咬肌和颞肌。这些肌的作用均与咀嚼功能有关。

1)咬肌:呈长方形,起自颧弓,肌束向后下止于下颌角的咬肌粗隆。

2)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骨面,肌束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内侧,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作用:咬肌和颞肌的作用主要是上提下颌骨,使上、下颌牙咬合。

图10-2头肌(侧面)

2.颈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

(1)胸锁乳突肌:斜列于颈部两侧,于体表可见其轮廓,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

作用:两侧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并向上仰。

(2)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位于颈部两侧和前方,两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分别止于第1肋骨上面,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图10-3颈肌(侧面)

(三)上肢肌

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肌: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共有6块。

(1)三角肌deltoid:位于肩部,呈三角形,形成肩部的膨隆。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覆盖肩关节,并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2)冈上肌supraspinatus: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越过肩关节的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infraspinatus:位于冈下窝,大部分被斜方肌和三角肌遮盖。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

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4)小圆肌teresminor: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teresmajor:位于小圆肌下方。起自肩胛骨下角,肌束向上外移行为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位于肩胛骨前面。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图10-4肩肌(后面)

2.臂肌:可分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前群:主要为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1)肱二头肌bicepsbrachii:位于臂部前面,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会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

另从腱上分出腱膜,向内下越过肘窝,移行于前臂筋膜。此肌肌腹的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和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侧沟内通过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节,并使已旋前的前臂做旋后动作。

2)喙肱肌: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后侧。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段内侧。

作用:屈和内收肩关节。

3)肱肌:位于肱二头肌深面。起自肱骨体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

作用:屈肘关节。

图10-5上肢浅屈肌

(2)后群:主要为肱三头肌。

肱三头肌tricepsbrachii位于臂的后面,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三头合为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

作用:主要为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臂后伸。

图10-6喙肱肌和肱肌

3.前臂肌: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有19块,分前、后两群。

(1)前群:位于前臂的前面,共9块。主要为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称为屈肌群。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有6块,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

①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止于桡骨茎突。

作用:屈肘关节。

②旋前圆肌: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桡骨体中部。

作用: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③桡侧腕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第2掌骨底。

作用:屈腕及外展桡腕关节。

④掌长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向下以长腱止于掌腱膜。

作用:屈桡腕关节。

⑤尺侧腕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豌豆骨。

作用:屈腕和内收桡腕关节。

⑥指浅屈肌:位于上述肌的深面。起自肱骨内上髁及桡骨上部前面,肌束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入手掌,至手指后每腱分为两束,分别止于第2-5指中节趾骨底两侧。

作用:屈桡腕关节、掌指关节及第2-5指近侧指骨间关节。

图10-7前臂深层肌(前群)

2)深层:有3块,在桡侧有拇长屈肌,尺侧有指深屈肌,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有旋前方肌。

①拇长屈肌:起自桡骨近侧端前面,以长腱经腕管至拇指远节指骨底。

作用:屈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②指深屈肌:起自尺骨和前臂骨间膜上部,向下移行为4个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各腱穿经指浅屈肌腱两束之间,止于第2-5指远节指骨底前面。

作用:屈第2-5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桡腕关节。

③旋前方肌:紧贴桡、尺骨远侧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

作用:使前臂旋前。

图10-8前臂深层肌(后群)

(2)后群:位于前臂的后面,共10块,主要为伸腕、伸指和旋后的肌,称为伸肌群。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有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

①桡侧腕长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2掌骨底。

作用:伸、展桡腕关节。

②桡侧腕短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3掌骨底。

作用:伸、展桡腕关节。

③指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肌束向下分为4条肌腱,进手指分别止于第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

作用:伸第2-5指和桡腕关节。

④小指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其肌腱通常分为两根,止于小指指背腱膜。

作用:伸小指。

⑤尺侧腕伸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5掌骨底。

作用:伸腕和内收桡腕关节。

2)深层:有5块,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①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桡骨近端。

作用:使前臂旋后。

②拇长展肌:起自桡骨和尺骨上部,止于第1掌骨底。

作用:使木质和桡腕关节外展。

③拇短伸肌:起自桡骨后面,止于木质近节指骨底。

作用:伸拇指。

④拇长伸肌:起自尺骨后面,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作用:伸拇指。

⑤示指伸肌:起自尺骨后面,止于示指指背腱膜。

作用:伸示指。

4.手肌:手肌主要集中在收的掌侧面,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3群。

图10-9手肌(前面)

(1)外侧群:在拇指侧构成一隆起,称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浅层外侧为拇短展肌,内侧为拇短屈肌;深层外侧为拇对掌肌,内侧为拇收肌。

作用:分别使拇指外展、前屈、对掌和内收。

(2)内侧群:在小指侧,构成小鱼际,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浅层内侧为小指展肌,外侧为小指短屈肌,深层为小指对掌肌。

作用:使小指屈曲、外展和对掌。

(3)中间群:位于大、小鱼际之间,共11块,包括4块蚓状肌,3块骨间掌侧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

作用:蚓状肌可屈第2-5掌指关节,伸手指指骨间关节。骨间掌侧肌可使第2、第4、第5、指内收(向中指靠拢)。骨间背侧肌可使第2、第4指外展(离开中指)。

图10-10骨间肌及其作用

往期回顾

下肢骨的连结

颅骨的连结、骨骼肌总论

躯干肌

中西医临床医学长按识别







































白癜风有什么药
白癜风诚信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jczd/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