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帖吧”你逛过吗?我常去蹓蹓,那里有一个“骨折吧”,绝大多数都是“折友”,他们开有自己的帖子,帖出自己骨折的片子,交流骨折后的感受和康复经验,同时也相互鼓励。我也在吧里开了一个帖,回复他们提出的问题,赚取一声“谢谢!”。其实收获的远不止这些,除能观察到全国各地的骨折手术实例外,更重要的是走到了他们的心里,听到了他们的心声。
有“图毛不轨3”的网友给我留言:“医生你好,我的脚崴了四五个月了,拍过片子,医生说没事,韧带拉伤,现在感觉基本好了,但就是脚踝处的那根肌腱就像松弛了,左脚的肌腱让它动的话摸起来很硬,很有力,而崴的那个脚的肌腱没劲,就像松了,劲用多了就滑到脚踝上面,很不舒服,这种情况我该咋办啊?????非常希望您能给给我解答!!先万分感谢。”
我想,他说的应该是外踝处的“创伤性习惯性腓骨肌腱滑脱”,这种损伤不常见,我30年的骨伤科从业生涯,也就碰到过5例,而且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没有存留什么资料。我给他详细讲解了这种损伤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案,并告诉他“你的情况是否和里面说的一样,如果一样,请继续与我联系!”
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并非罕见的损伤,国外多见于滑雪运动损伤,然而任何造成踝关节损伤的原因也都可能引起腓骨肌腱滑脱,急性损伤期由于临床医师认识不足,很易被误诊为一般的踝部软组织扭伤而未行适当的治疗,以至晚期每当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腓骨肌腱即滑向外踝前方,形成所谓习惯性腓骨肌腱滑脱,一旦滑脱后踝部疼痛无力,且不稳定。
腓骨长短肌起自腓骨外侧、小腿外侧肌间隔和小腿筋膜,肌腹延续斜行向下成为肌腱,两肌腱向下共同通过外踝后方的骨性浅沟而抵止于足部各自的止点,自外踝后方的前唇至跟骨侧面有一腱鞘组织横过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顶端上方约lcm处的腱鞘增厚部分称之为腓骨肌上支持带。因此,实际上腓骨长短肌腱在外踝后方被包在一个纤维骨管内。管的内侧壁为后距腓韧带与跟腓韧带,前壁由外踝的前唇和起自唇的支持带构成,支持带和止于跟骨的跟腓韧带形成管的后壁。
腓骨远端与腓骨肌上支持带时常有解剖变异,如外踝后方骨性浅沟缺如,或呈突起。腓骨肌上支持带也可以先天性缺如,或后天由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姿式性(骑马者)、慢性扭伤而导致松弛。无论是先天的或后天的因素都是腓骨肌腱易于滑脱的内在因素,但并不是创伤性腓骨肌滑脱的必要条件。
腓骨肌腱滑脱的外因多数为运动损伤,当足处于轻度内翻位时,受到突然强力被动背伸的外力、引起腓骨肌强烈地反射性地收缩,由于腓骨肌腱强力向前顶压腓骨肌上支持带,从而使其断裂,腓骨肌腱冲破上支持带的束缚以后即滑向外踝前方。有时上支持带相对比较坚固,则发生外踝前唇起始处发生撕脱骨折,腓骨肌腱从骨折处滑向前方。
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的早期症状为外踝后方软组织肿胀、皮下有瘀血斑。触诊时外踝后缘和外踝后沟处均有明显压痛,主动外翻足部或抗阻力外翻时上述部位疼痛明显加重,明确的体征是当背伸、外翻踝与足部时,腓骨肌睫滑向外踝前方,并可伴有弹响及疼痛。而当跖屈踝关节时可自行复位。但有时急性损伤后因局部组织的出血和肿胀,不一定都能使肌腱滑脱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绝对不能仅凭没有肌腱滑脱出现而否定诊断。腓骨肌腱滑脱在X线片上往往没有异常发现,有时可见外踝后缘有一小骨片。晚期腓骨肌腱滑脱已成为习惯性,诊断一般并无困难,明确体征是踝关节背伸时,肌腱滑向外踝前方,伴有弹响及疼痛,当踝跖屈时自行复位。
早期治疗可将踝及足置于轻度跖屈、内翻位,使腓骨肌腱纳回至外踝后沟内,以短腿石膏制动4-6周。或以小块毛毡压住外踝后方,再以胶布贴紧将足固定于跖屈内翻位4-6周。曲绵域认为亦可将撕裂之支持带一期缝合。
晚期治疗非手术疗法多属无效,而需手术修复,其手术方法如加深外踝后沟,重建腓骨肌上支持带,或采用骨性阻挡,阻止肌睫的再滑脱。
为了进一步介绍创伤性习惯性腓骨肌腱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案或实例,我求助于“丁香园”,终于在学术论坛的“骨科专业讨论版”找到了一位战友于7年零天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这里详细介绍了腓骨肌腱滑脱的手术过程。
创伤性腓骨肌腱滑脱(弹响踝),任何原因的踝关节损伤都可以引起腓骨肌腱滑脱,急性损伤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被误诊为一般的软组织损伤未行适当治疗,在晚期每当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腓骨肌腱滑向外踝前方造成习惯性脱位,使踝部痛疼或不稳定。
早期治疗将踝及足置于轻度跖曲、内翻位,使腓骨肌腱纳回执外踝后沟内,石膏制动六周。晚期必须要手术治疗,才能达到目的。
本例病人39岁,男,左足踝外伤一年半,(原跟骨骨折石膏外固定)自述左踝不适来就诊。请谈谈治疗方法。
有“帅男”战友提出了手术操作方案:创伤性的腓骨肌腱滑脱手术操作。
其一为外踝支持带修补术。在外踝的后方用骨刀作一骨槽沟。然后将腓骨长短肌腱置入骨槽沟内。取附近深筋膜做成筋膜条,缝于参与支持带及跟骨外侧骨膜或软组织上,修补支持带缺损,使腓骨肌腱固定于正常位置。
其二这外踝支持带重建术。取大腿阔筋膜6.0cm0.6cm宽做成筋膜条重建支持带。在外踝按前后方向钻一骨孔,将筋膜条一端穿过骨孔后再予以反折缝合。另一端跨越在新建骨槽沟内的腓骨肌腱,使筋膜条与跟骨外后方的软组织缝合。或是腓骨肌腱置于正常位置,显露跟腱,在跟腱的外侧作长5cm宽0.6cm的跟腱条,使其远端连于跟骨,显露外踝按前后方向钻孔,将跟腱条的游离端穿过骨孔反折缝合,将腓骨肌腱位于重建的支持带的深面。术后:管型石膏固定踝关节于90°并轻度外翻6周左右。
诊断注意事项患者有外踝外伤史,外踝部有组织滑动感且反复发作,踝部不稳,走路时有跌倒倾向;查体发现“弓弦”现象:足背伸时可见到外踝皮下腓骨肌腱滑移和隆起,在外踝前上方触及索条状的肌腱,如“弓弦”样,容易手法整复,但不易保持原位;因肌腱来回滑动发出“咔嚓”响声,故又有“弹响踝”之称;急性脱位者可见外踝皮下淤血,局部疼痛,晚期转为慢性,疼痛不明显,常有腱鞘炎症状;鉴别腓骨肌腱滑脱和踝扭伤的方法是:采用激发试验,即足抗阻力背屈、外翻和外旋时发生疼痛为前者;将足被动跖屈并内翻时疼痛加重为外踝扭伤。影像学辅助检查如MRI有助于鉴别二者。
本病例采取的手术是骨阻挡术(Watson-Jones法):于外踝外后方,作一弯切口,找到腓骨长短肌,在腓骨前缘骨膜上作一直切口,用骨凿将腓骨外层连骨膜一同掀起成为一整块骨膜骨片,但其后侧仍相连,把他向后掀开越过腓骨肌腱后于跟骨外侧的软组织缝合,在腓骨后外侧挡住腓骨肌腱。术后踝关节中立位短腿石膏固定4-6周。
术后的体会;病例并不多见,Watson-Jones法比其他几种方法相对可靠且操作简单,在骨与关节损伤和实用骨科手术学中都有讲。切口不多说了,即能显露外踝又可显露跟腱外缘,找到滑脱之腓骨肌腱,观察其滑脱情况,在腓骨前缘骨膜上设计好切取的骨皮质面积,呈U字型,大约1.5*3平方厘米,先切开骨膜,用骨钻沿切断的骨膜将腓骨上、下及前侧的单侧骨皮质钻透,腓骨后缘的骨膜及骨皮质不能动,再用骨凿将腓骨外层连骨膜一同掀起成为一整块骨膜骨片,但其后侧仍相连,这时骨皮质已断但骨膜相连接,把他向后掀开越过腓骨肌腱后于跟骨外侧的软组织缝合,把骨膜连同骨块缝在腓骨肌腱的鞘管上了,在腓骨后外侧挡住腓骨肌腱,切口关闭不受影响。
谢谢网友“图毛不轨3”,给我提出了“腓骨肌腱滑脱”的话题,让我重温了这种创伤;谢谢战友“liuyihong”,于多年前晒出了这么完整的手术病例资料;更感谢“丁香园”,我的“丁香客”,让我不断学习和提升园地。
夜已经很深了,老婆提醒我电脑前搞了3个小时了,坐得太久身体会受不了,要起身活动活动。其实我也感觉有时累了,人老了,眼睛花了,所幸思维还行,就这几个字了,文章推送就安心睡觉觉了。
亲们,晚安!
游亮医生工作室走到心里听到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