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肩袖吧。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肩关节的结构,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由盂肱关节等六个关节组成。当我们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等忽略后,我们发现盂肱关节是一个大头小窝的结构(高尔夫),这也是肩关节灵活的基础,但同时这种结构的不良后果是关节极为不稳定,这也就是我们常见到肩关节脱位的原因。好在上帝还是公平的,造出了肩袖这种结构来稳定肩关节(上帝之手)。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4块肌肉及其肌腱共同组成,其袖状结构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及结节间沟附近,对肩关节的稳定和运动有重要作用。
肩袖损伤的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年轻人多见)和非创伤性(老年人多见)两种。创伤性的肩袖损伤大多数发生在青壮年,往往在体育运动或劳动作业中导致,由较大暴力引起;非创伤性肩袖损伤可以因为年龄因素,磨损因素或者血供因素引起肩袖组织退变,肩峰下撞击征也是引起肩袖退变撕裂的常见原因(这就是好多人说没有受过伤怎么肩袖撕裂的原因)。一般而言,年纪较大者和投手臂过顶动作,发生撞击及肩袖病变的较多。由于反复的过顶动作可能会撞击肩袖附着点,容易发生断裂。肩袖撕裂后肩关节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因此出现了肩关节疼痛、无力等症状。
肩袖损伤常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肩袖损伤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在正常人群中肩袖损伤的比例约占5%-40%,发病率约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
肩袖损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肩周炎”而长期不愈。
肩袖撕裂的诊断:
对肩关节有经验的骨科医生来说,评估症状后,医生会进行某些肌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肩袖肌腱撕裂,并排除其他情况。医生可能把手臂摆于特定位置来复制描述的症状以明确诊断。有很多试验能够区分疼痛和无力的特定部位以明确诊断。进一步检查评估包括:1、X射线能够反映关节炎征象、骨折以及肩峰上的骨刺。因为X射线仅显示骨性结构而非软组织,在肩袖损伤的早期常常无阳性发现2、MRI(磁共振成像)可以看到X射线看不到的肌肉及其它软组织,是诊断肩袖撕裂的重要手段。3、肩关节造影(有创检查)是另一种有助于诊断肩袖撕裂的方法。把一种造影剂注射到肩关节然后拍X线片,如果肩袖肌腱存在撕裂,造影剂将穿过肩袖撕裂处而在X线片上显示出来。
4、超声波检查亦可用于诊断肩袖撕裂,但是结果难以评估,并且对操作人员和诊断的医生的技巧依赖性非常高(目前应用较少)。
肩袖撕裂的治疗:
肩袖撕裂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当肩袖撕裂以后,由于肌肉牵拉,肌腱回缩,不可能自行愈合,因此诸如吃药、封闭、按摩推拿、理疗等保守治疗方法对于肩袖撕裂难以奏效,仅能在短期内改善疼痛症状,甚至无效。暴力推拿按摩有可能导致撕裂进一步扩大。
多数要通过手术将撕裂的肩袖缝回到骨头上,目前常规行关节镜微创治疗。
肩袖修补的目的在于解剖重建肩袖的止点,减轻患者疼痛,恢复关节功能。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肩袖损伤得以在关节镜下得到治疗。
肩袖缝合术后锻炼(因肩袖撕裂范围不同康复方案有差别):
1、支具佩戴6周,6周后情况良好可去除支具。
2、功能锻炼:
1)术后第一天开始:
张手握拳:主动缓慢握拳到极限,缓慢用力张开五指,每天尽量多做,累计总量次,6周后可停止练习。
2)术后2-3天开始:
肘关节活动:去除支具,在床上仰卧位,将上臂后侧垫高,用健侧带动前臂进行肘关节屈伸及旋转练习。(切记:肩关节及上臂不能产生任何运动)
3)术后两周开始:
摆动练习:除掉支具,健侧手托患侧手臂,弯腰90度后背与地面平行,患侧手臂放松,在健侧的带动下进行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的摆动,每个方向活动到稍微疼痛的角度即可变换方向(向内侧的方向少做,角度不要太大)。术后两周每天摆动一次,每次1分钟。术后4-6周,每天摆动两侧,每次两分钟。
4)术后3-4周开始:
关节被动活动:(步骤为:摘除支具→练习→佩戴支具→冰敷)
肩关节前屈:
坐位趴桌子练习:
4周之内: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在健侧的带动下患肢手肘向前滑动,以疼痛耐受为宜,每天一次,每次一分钟。
4周之后:在角度能够允许情况下逐渐增加手肘滑动距离,每天增加到两次。
肩关节内旋:仰卧位,在肩胛骨平面,肘关节固定,健侧手辅助患侧手朝向肚脐方向运动。
肩关节外旋:仰卧位,在肩胛骨平面,肘关节固定,健侧手辅助患侧手朝向外上方向运动。
5)术后8-10周开始可进行定肘支撑的主动活动。
6)术后12周以后可进行主动非负重活动。
3、禁忌动作:术后6周内禁止主动肩关节用力,术后3个月内禁止后伸、用力耸肩、投掷、过度内收、外展位外旋,术后半年内禁止提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