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
校园应该是最纯净的圣地,
学生时代应享受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然而近年来,
“校园暴力”一词却频频见报,
逐渐演变成为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现象。
导火索大都是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但相比于校园欺凌,
其危害程度更大。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
为什么会成为暴力的集聚地?
遭遇校园暴力以后,
被害者该如何维权?
学生和家长,
该如何应对和预防校园暴力?
一起看看,
花山检察为你支的那些招!
案情回顾一:逞强好胜
年10月14日上午10时许,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在某职业学校操场与被害人鲁某发生口角后,遂邀集犯罪嫌疑人刘某、王某某、胡某某、王某等人找鲁某滋事,在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刘某、王某某、胡某某等人对鲁某拳打脚踢,犯罪嫌疑人王某用随身携带的皮带抽打鲁某,至鲁某头皮裂伤,左中指肌腱部分断裂,左中指正节趾骨折。
检察官寄语口舌之争乃小事,礼让三分又何妨!同学之间本应互助互爱,却以拳脚相加,既伤了他人身心,坏了校园风气,也毁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实属可惜。案情回顾二:为情所“伤”
年10月13日中午,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因不满被害人朱某某向其女朋友刘某索要“QQ号码”,遂纠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邵某某、刘某某在某职业学院的食堂对朱某某实施殴打,造成朱某某左耳外伤性鼓膜穿孔6周不能自行愈合。
检察官寄语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美好的,是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纵然爱的本质是自私和占有,但也要有理有度,明辨是非。无故殴打他人,鲁莽行事,触犯了法律,失掉了爱情,得不偿失。案情回顾三:目无法纪
年9月5日下午,犯罪嫌疑人刘某某、王某、郎某、王某某等人因怀疑被害人过某辱骂王某的女朋友凌某,四人在某技术学校操场对过某实施殴打,造成过某鼻出血、左眼挫伤。
检察官寄语若遭遇他人无端辱骂,即使做不到无视、不理,也应采取正当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仅是因“怀疑”就打人,不免太过霸道,既是道德品质的欠缺,也是对法律的无视。案情回顾四:江湖义气
年10月2日凌晨,犯罪嫌疑人刘某、朱某某、胡某某、尹某、王某某、谢某某、李某某在学校食堂吃饭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刘某看见李某某(女)与被害人丁某、王某聊天,遂产生醋意,在食堂内找被害人王某滋事,后被劝开。随后犯罪嫌疑人在食堂门口无故殴打王某,犯罪嫌疑人朱某某、刘某、等人看见后帮忙殴打王某,并对同行人员丁某进行殴打。期间,犯罪嫌疑人刘某持匕首将被害人丁某捅伤,造成丁某左右侧气胸,肺萎缩未达30%,右侧胸壁穿透伤。
检察官寄语纵观这几起暴力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群架”,而事件的起因多只是牵涉其中一人而已。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是值得赞扬的行为,但要讲原则,有界限,不能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的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求,算不得真正的友谊,也够不上义气。校园暴力
原
因有哪些?
1自身
因素
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个体攻击性太强,遭遇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产生一定的报复和攻击行为,加之自制力较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判断和控制。
2家庭
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管教过严或过于溺爱或疏于管教,都会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如若父母带有紧张、恐惧、冷漠、不安全感等心理因素,也容易使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3学校
因素
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会被贴上“差学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遭遇别人的歧视,他们的自尊心会遭受到损害,在行动上会不自觉的站到与老师的对立面,而老师一些讽刺、挖苦等不适当的方式,更会加剧紧张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反击思维极易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也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大诱因。
4社会
因素
不利的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越来越多的网吧、歌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的愿望就会采用勒索或者盗窃的方式得到钱财,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很大。
校园暴力
如
何预防呢?
01
学生自我预防
尽量避免与与易冲动、暴力倾向严重的人员接触;遭遇校园暴力时要保护好头部等身体重要位置;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呼救、报警的方式脱离危险。
02
家长积极应对
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状况,多与孩子沟通;无论孩子是打人者或是被打者,都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管理好情绪,避免以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以预防为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积极与校方沟通,学会巧妙的给校方传达个人诉求。
03
学校防患未然
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学校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未成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04
社会构建网络
社会各职能部门应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从法律层面,应完善立法,使校园暴力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从机制层面,应当建立起由政府统筹、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关爱特殊群体预防校园暴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半个多世纪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如今,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救救校园暴力下的孩子。如何教会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纠纷,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远离暴力、健康成长的环境,这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多管齐下,才能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还校园一片净土。
我们携手,共同努力,
让校园时光记录最青春、美好的回忆!
文字供稿
何敏
编辑
小雯子
所有图片
来自网络
我们不见不散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