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髋关节
(一)髋关节的主要功能
髋关节位于股骨头与骨盆髋臼的交会处,承继了所有来自下肢的运动,又要与上半身的活动配合并支撑全身。由于需要兼顾灵活性与稳定度,此关节是一种深入型的球窝关节(杵臼关节),与肩关节的浅层型球窝关节不同,而且由许多面向的韧带、肌腱和肌群包覆,以提供支撑、稳定和多面向的活动。
(一)影响髋关节的主要肌群
髂腰肌(腰大肌(Psoasmajor)和髂肌(Iliacus))、臀大肌(Gluteusmaximus)、臀中肌(Gluteusmedius)、臀小肌(Gluteusminimus)、梨状肌(Piriformis)、股方肌(QuadratusFemoris)、闭孔内肌(Obturatorinternus)、闭孔外肌(Obturatorexternus)、上孖肌(Gemellussuperior)、下孖肌(Gemellusinferior)、耻骨肌(Pectineus)、内收短肌(Adductorbrevis、又简称短收肌)、内收长肌(Adductorlongus、又简称长收肌)、内收大肌(Adductormagnus、又简称大收肌)、内收小肌(Adductorminimus)等。
由于髋关节与骨盆接近,影响骨盆的肌群也或多或少影响髋关节,且大部分起点位在骨盆区的肌肉均连接至股骨。
简要说明
髂腰肌(腰大肌和髂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等,请看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
使大腿内收的主要肌群有六块,在浅处由外向内侧依次为:耻骨肌、内收长肌和股薄肌,中处有位于内收长肌深面的内收短肌和深处有大收肌。此外还有位于坐骨和股骨近端的股方肌。上述肌群均起自闭孔周围骨面(耻骨上支、耻骨下支)和坐骨结节的前面,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和股方肌止于股骨近端的大转子外,止点大多于股骨嵴的中下部内侧近后面的股骨粗线。
二、骨盆底肌群
骨盆底肌群是由尾骨肌(Coccygeus)和提肛肌(Levatorani)所组成,而提肛肌又是由四块肌肉所组成,位于骨盆腔底部,由前侧往后依序为耻骨直肠肌(Puborectalismuscle、又名耻直肌,简称PR肌)、耻骨尾骨肌(Pubococcygeusmuscle、又名耻尾肌,简称PC肌)、髂股尾骨肌(Iliococcygeusmuscle、又名髂尾肌)、坐骨尾骨肌(Ischiococcygeusmuscle、又名坐尾肌)。所有这些肌群都与骨盆腔相关功能有关,如果虚弱则容易造成大小便不禁,生殖能力不足,坠肠等。就瑜伽而言,下行气会不调,拙火较不易提升。在瑜伽里常用提肛身印、瓦乔里身印、吊胃身印和桥式等与骨盆腔收缩有关的功法来强化。
三、膝关节
(一)膝关节概论
膝关节位于骨股与胫骨之间,是由髌骨关节、内侧胫骨关节和外侧胫骨关节等三个关节连结组成,属枢纽关节(又称屈戊关节、铰链关节),原本仅可在单一平面运动,但因为两片半月板和髌骨的关系而增加不少的可动性。此关节最主要的四个方性运动是靠前后十字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所控制。是人体活动量最大的关节之一,也是支撑力最重的部位之一,所以也是最强壮的关节之一,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很容易受伤、磨损和错位,膝关节若受伤、错位,很容易影响其他的相关关节。
(二)髌骨在膝关节动作中的功能
髌骨是位在股四头肌肌腱中的种子骨。髌骨与股骨相连的关节面,分成外侧面与内侧面。髌骨帮助将股四头肌的力量,从不同方向传送并引导会合至同一点上,集中各股力量,并藉由增加杠杆臂力矩来帮助膝关节伸直。因此在生物力学上,当膝关节内产生静态与动态力量时,髌骨具有杠杆的功能。
髌骨的动作平面有:
膝关节伸直时,相对于股骨踝,髌骨会出现上升的动作;膝部弯曲时,髌股会下移并挤压股骨。髌股在矢状面除了有滑动还有转动的动作,这些动作之目的是能确保膝关节在任何角度,髌骨的某个部份和股骨均能保持接触。
髌骨须仰赖一套结合数个支撑关节的韧带与肌腱、兼具静态与动态的稳定系统,才能正常运作。在最佳的情况下,施加在髌骨上(主要在外侧与内侧)的各股力量可以取得平衡。当此功能上的平衡被破坏时,会造成髌骨排列位置出现异常,扰乱正常的动作轨迹。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外侧力量过大以及内侧无力。
(三)影响膝关节的主要肌群
股四头肌(股直肌(Rectusfemoris)、股内侧肌(Vastusmedialis)、股外侧肌(Vastuslateralis)、股中间肌(Vastusintermedius))、股二头肌(Bicepsfemori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缝匠肌(SARTORIUS)、股薄肌(GRACILIS)、腓肠肌(GASTROCNEMIUS)。
简要说明
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等,请看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
股四头肌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肉之一,且为膝关节的主要伸展肌,可使大腿屈曲,小腿伸展等。有许多动作产生的负担都是由股四头肌来承受,例如站立、行走、跑步、上阶梯、下阶梯。为了在这些活动中保持膝关节的平衡,股四头肌必须产生巨大的力量。
除了肌肉功能之外,髌骨位置正常与否,也依解剖学上的结构组成而定。计算Q角是检查髌骨位置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两条直线来测量Q角
从髂前上棘(ASIS)到髌骨中央,以及从胫骨隆起到髌骨中央。
标准的Q角为15°,当角度大于15°时,会增加作用于髌骨的外侧力量。又普遍上,女性的Q角大于男性,因此运动时,女性在髋关节和膝关节处较男性容易受伤。
如果要认识复杂的膝关节功能,就必须了解下肢的力学轴心、股骨与胫骨的解剖学轴心和动作轴心等。
力学轴
下肢力学轴是指从股骨头中心至距骨之间连成的一直线,在正常情况下,这一直线会穿过膝部的中心。
解剖轴心
解剖轴是指一条穿越骨干的直线,一般来说,股骨解剖轴与胫骨会在形成一个约—°的外侧夹角,称为胫股角。当胫骨角小于°时,会出现「X型腿」(膝外翻)﹔当胫股角大于°时,会出现「O型腿」(膝内翻)。
胫股角的角度落在正常范围内时,从地面而来的力量会通过膝盖的中心,平均分摊在膝关节的内侧与外侧。角度过大或过小,会使膝关节因受力不均,出现软组织受挤压磨损或断裂的现象。
动作轴心
膝关节弯曲与伸直的动作轴,是一条穿过股骨踝的水平线,关节的动作发生在矢状面。
内外转动的轴心,为一条穿过膝关节中心的纵向直线。在开放式运动学链运动中,当膝关节维持在弯曲90度进行内外转动时,股胫关节内侧关节面的活动度会比外侧受到更大的限制。
外转时,胫股的内侧平台担任这个动作的轴心。胫股内侧平台相对于内侧股骨踝会产生少许前移的动作,而外侧的胫股平台对外侧股骨踝则出现大幅后移的动作(Enoka,)。同样地,内转时,也是以胫股内侧作为动作的轴心。
膝关节转动的最大范围约70°,其中,外转占40°,比内转(30°)大一些。
四、髂胫束(IliotibialBand简称ITBand)
髂胫束是一个类似平面条状的韧带结构,起源于髂骨脊沿着股骨外侧,连结至胫骨的外边,正好在膝盖下面,可视为连接股骨外上髁和胫骨近端之间的韧带。它在股骨和胫骨之间并没与骨头相连,因此允许髂胫束随着膝盖弯曲和伸直的运动做向前和向后移动,在膝盖伸直时髂胫束会向前移动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前面,而当这个膝盖弯曲大于30度时,髂胫束会向后移动至股骨的外上髁的后面。主要功用是链接股骨和胫骨,提供膝盖的稳定性,并控制腿的内收运动和大腿的减速作用。髂胫束过紧时,会使膝盖部位不灵活,且限制大腿的内收动作,过松时又会导致膝关节不稳定,且使小腿屈曲不顺。髂胫束与膝盖间有一层薄膜液,作为其与膝盖间的润滑。膝盖伸直与弯曲会容易使得ITband与膝盖的相对位置改变,若是膝盖过度使用,或用力不当常会造成受伤。
在瑜伽练习上,要注意正位,并强化相关肌群,以免走位。此外可透过内收动作、拍打和按压来使髂胫束富有弹性。髂胫束的健康对膝关节,所有骨盆腔以下关节,乃至全身的骨架稳定都很重要。
五、踝关节
(一)踝关节概论
踝关节是由小腿的胫骨、腓骨与足部的距骨所组成。
踝关节可以让足部在矢状面作背屈和跖屈的动作。一般踝关节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为70°。足部的冠状面/额状面动作并不会出现在脚踝,但会出现在脚踝正下方、称为距下关节的位置。这个关节由距骨与跟骨组成,有三个关节连接面,让脚作内翻与外翻的动作。这些额状面的动作活动范围约为60°。
(二)踝关节的功能
脚踝下接足部,人体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踝关节上,尤其当肢体在动作时,踝关节也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力量,所以尽管踝关节的面积较小,但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避免受伤,平常要适度的活动踝关节,并强化相关的肌群、肌腱和韧带,在运动时要避免单向瞬间受力或用力过大。
(三)影响踝关节的肌群
腓肠肌(Gastrocnemius)、比目鱼肌(Soleus)、跖肌(Plantaris)、胫骨前肌(Tibialisanterior,又名前胫肌)、伸趾长肌(Extensordigitorumlongus)
简要说明
腓肠肌请看影响膝关节的主要肌群
六、足部
(一)足部概论、造型与功能
足部位于人体结构的最底部,除了直接承受身体的重量外,还要配合身体的全部活动,所以要兼具灵活性、稳定性、避震性和支撑力。在人体结构上,手掌的灵活性大于脚掌,但手掌的支撑力小于脚掌,且稳定性和避震性更不如脚掌。足部为了达成此任务,须要许多粗细配合的骨头,也须要有特殊的骨架造型和非常多的韧带来配合。
足部骨骼可以分成三类:
1.跗骨7块(跟骨、距骨、舟状骨、骰骨和三块楔状骨)
2.跖骨5块3.趾骨14块
造型
为了支撑重量、维持稳定和多种角度的活动,足部的结构造型有两个足弓:
1.纵向足弓2.横向足弓
正常的足弓弧度对姿势非常重要,因为正常的足弓可以让足部有力量,并提供稳定度、柔软度以及弹性。足弓过低或过高都是不正常的现象,会对身体的整体姿势产生影响。足弓正常与否,要观察费司氏线(FeissLine)的解剖学位置。
影响足部的肌肉
胫骨后肌(Tibialisposterior)、屈拇短肌(Flexorhallucisbrevis,又名屈足拇短肌)、屈拇长肌(Flexorhallucislongus)、腓骨长肌(Peroneuslongus)、腓骨短肌(Peroneusbrevis)、第三腓骨肌(Peroneustertius)、屈趾长肌(Flexordigitorumlongus)、伸趾长肌(Extensordigitorumlongus)、伸拇长肌(Extensorhallucislongus)
简要说明
使小腿屈曲和足跖屈的主要肌群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屈拇长肌、屈拇短肌、屈趾长肌等。起点大都始于股骨内侧踝与外侧踝及胫骨的后面。
使足伸展(向上)的主要肌群有:胫骨前肌、伸趾长肌、伸拇长肌等。大多起于胫骨的上部及外侧面。
了解更多医学资讯,请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雌三醇软膏治疗白癜风是否有效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