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薪薪艾艾灸穴位大全之十九X

侠白穴:咳嗽、气喘、干呕、烦满

侠白,属手太阴肺经。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郄门穴:心动过速的速效穴

郄门,属手厥阴心包经。郄,孔隙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郄门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曲泽穴传来的温热经水,行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心包经的体内经脉,故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大陵,治咯血;

配曲泽、大陵,治心痛;

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

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下廉穴: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

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下,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下廉名意是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净清明。本穴物质是由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的位置是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下廉穴。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下关穴:耳鸣、齿痛、口眼歪斜

下关,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交会。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翳风,治耳疾。

下脘穴:呕吐、呃逆、食谷不化

下脘,任脉腧穴,是足太阴、任脉之会。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脘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配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治急性菌痢。

下巨虚: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

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之下合穴。下,相对于上而言。巨,巨大;虚,空虚。本穴原名“巨虚下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下方,故名。本穴与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上巨虚在缝隙上端,下巨虚在缝隙下端,条口位于正中,三穴主治相似。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配天枢、气海,治腹痛。

下髎穴:腹痛、便秘、带下、腰痛

下髎,属足太阳膀胱经。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在骶部,当[定位]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气海,治腹痛。

行间穴:清肝泻热、凉血安神

行间,属足厥阴肝经。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

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膝关穴: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

膝关,属足厥阴肝经。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

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消泺穴:缓解治疗头痛、齿痛、臂痛、除湿降浊

消泺,

属手少阳三焦经。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膝眼穴:清热消肿

膝眼,经外奇穴。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分内、外膝眼,共两穴。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关节支和膝关节动脉网分布。

膝部肿痛,脚气,鹤膝风。

配梁丘、阳陵泉,治膝关节炎。

血海穴:健脾养血

血海,属足太阴脾经。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功能: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隐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膝股内侧痛。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配曲池,治瘾疹。

悬枢穴:腰脊强痛、腹胀、腹痛

悬枢,督脉腧穴。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

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悬颅穴: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

悬颅,属足少阳胆经。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颔厌,治偏头痛;

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悬钟穴:舒筋活络、清热生气

悬钟,属足少阳胆经。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

位于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

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

主治:颈项强急、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落枕,痴呆,中风,胸腹胀满,脚气等,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小儿舞蹈病等。

配风池,主要缓解治疗眩晕、耳鸣;

配内庭,缓解治疗心腹胀满;

配后溪、天柱,主要缓解治疗颈项强痛;

配昆仑、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缓解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配丰隆,主要缓解治疗高脂血症;

配后溪、列缺,缓解治疗项强、落枕。

心俞穴: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

心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心的背俞穴。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

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小肠俞:白带、腰腿疼

小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

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小海穴:肘臂疼痛、癫痫

小海,属手太阳小肠经。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肘臂疼痛,癫痫。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

陷谷穴:穴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

陷谷,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配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

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

囟会,督脉腧穴。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玉枕,治头风;

配百会,治多睡;

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

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

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

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胸乡穴:胸胁疼痛

胸乡,属足太阴脾经。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胸胁胀痛。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悬厘穴:偏头痛、目外眦痛

悬厘,属足少阳胆经。悬,吊挂也。厘,治理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降浊分清。本穴物质为悬颅穴冷降下传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滞重的寒湿水气进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气则由本穴外输头之各部,本穴对天部的水湿风气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目外眦痛;

配束骨,治癫痫。

小骨空:明目止痛

小骨空,经外奇穴。小,指小手指。穴在小手指近侧两指骨之间的关节空隙处,故名小骨空。

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

手节疼,目痛,眼疾及烂眩风眼,目赤肿痛,目翳,耳聋,喉痛,指关节痛。

配光明、太阳,治疗目翳。

配大骨空,治疗风眩目烂,泪出汪汪。配合谷、攒竹、二间,治疗怕目羞明。

膝阳关:利关节、祛风湿、止痛

膝阳关,属足少阳胆经。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阻隔,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

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

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璇玑穴:利肺清咽、宽胸理气

璇玑,属任脉。璇指旋转,玑有动的含义,即旋转灵活滑利。当人吞咽的时候,喉骨环圆转动,穴当其处,主治咽喉诸疾,因名璇玑。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校。

位于人体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穴下1寸。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

喉痹咽肿,咳嗽,气喘,胸胁之满;胃中有积。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等。

配中脘、足三里,理气导滞,治食滞胃痛;

配中脘、支沟,理气解郁,治胁肋满痛;

配天突、内关,宽胸降气,治食道痉挛;

配大椎,宣肺解表,治外感咳喘;

配鸠尾,治喉痹咽肿。

侠溪穴:消肿止痛

侠溪,属足少阳胆经。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

位于足背部,第4、5趾缝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胫侧有到第四趾的趾长伸肌腱和趾短伸肌腱,腓侧有到第五趾的趾长伸肌腱。

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现代常用于治头痛、耳鸣耳聋、乳腺炎、高血压。

配太阳、风池、太冲、头临泣、阳白,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下极俞:强腰健肾

下极俞,经外奇穴。极,穷极,最;下极,谓最低下处。背为阳,为经气输转之处,故曰俞。穴在第三腰椎棘突下,俯卧时,在最低洼处,故名下极俞。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內侧支。

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肠疝痛,下肢疼痛。

配腰眼、肾俞、委中,治疗腰痛。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hlcs/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