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奶牛蹄部保健基本常识非传染性蹄病

一、螺旋状趾(图1)

  螺旋状趾常发生在3.5岁龄以上牛后肢的外侧蹄趾。根据研究,遗传因素是其主要病因;然而,诸如年龄、蹄病史和饲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螺旋状趾的特征为:蹄趾尖向近轴侧旋转变形,取代了蹄底、轴侧蹄壁和白线而着地负重。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螺旋状趾会有几个重要异常表现:第二趾骨(冠骨)和第三趾骨(蹄骨)错位造成离轴侧弯曲;蹄趾和其内部结构的弯曲导致负重集中在离轴侧蹄壁的中后区域。

  螺旋状趾通常较大,承受了蹄部大部分负重,结果导致内侧蹄趾因缺乏负重而不断萎缩退化。由于这种畸形使真皮层异常接近趾尖远轴区域(区域1和2的连接处;参见后续部分对各区的描述)的负重面,故而导致该区域更容易发生白线病变。此外,该区域白线角质通常更脆弱,更容易因外部因素影响而受损。在修蹄过程中此处的真皮层非常容易曝露,所以修蹄时须特别小心。由于负重增加,螺旋状趾会普遍出现过度生长现象,并且经常发展成蹄底溃疡。

图1.螺旋状趾

  螺旋状趾会经由两条途径发展成趾尖病变:

1.在区域1和区域2负重面发生白线分离;

2.蹄趾轴侧蹄壁由背侧扭曲并在内侧蹄壁形成若干反常褶皱,这些皱褶往往藏污纳垢,成为厌氧菌近乎理想的繁衍场所,而这些厌氧菌大量增殖将会引起组织坏死并最终发展成蹄尖脓肿。仔细检查螺旋状趾和其存在的损伤,可以帮助判断螺旋状趾是否为蹄尖脓肿的的诱发因素。避免发生蹄尖病变的唯一方法是定期每隔3至4个月对螺旋状趾进行修蹄,以剔除藏匿在轴侧蹄壁皱褶中的有机污物,同时也能矫正蹄部负重失衡,从而降低螺旋状趾诱发蹄底溃疡和白线病的发病率。

  后天性螺旋状趾亦较普遍,常发生于应用饲槽饲养的肉牛和奶牛,多见于前蹄内侧蹄趾,通常认为这与牛只在饲槽前采食时其前蹄负重不均衡有关。牛在饲槽前采食时,其双前蹄被迫并排站立,当费力摄取饲料时,前蹄内趾和外趾负重和承受压力不均衡,结果导致内侧蹄趾发生螺旋状变形。相比之下,牛只在草原正常放牧采食牧草时,其前肢往往自然叉开,使前蹄内趾和外趾负重平衡,从而避免因负重异常分布而导致发生螺旋状趾。因此,应用饲槽时需不断将饲料推近牛只,减少其费劲采食,这有助于避免发生后天性螺旋状趾。

  二、蹄裂

  蹄壁开裂在牛蹄中较常见。裂缝沿蹄壁垂直方向(从蹄冠至蹄底)延伸,称为蹄壁纵裂(图2)。蹄壁纵裂肉牛的发病率高达64%,相比之下,奶牛的发病率则不到1%。牛只因蹄壁纵裂而导致跛行的比例通常较低,然而一旦发生跛行,则难以治疗和管理。基于这些原因,以下重点论述蹄壁横裂。

  裂纹在水平方向(与蹄冠平行)延伸,称为蹄壁横裂(图3)。蹄壁横裂在奶牛和肉牛中都很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明显跛行。较之蹄壁纵裂,蹄壁横裂的发病原因比较清楚。在某些情况下,蹄壁横裂只是简单地反映了一种“生理变化”,这种“生理变化”导致冠状真皮基底细胞层角质生成过程轻度至中度受阻;而其它时候,则表明发生了显著的“生理应激”,某些疾病紊乱常造成这种应激,这种应激可使蹄部冠状真皮生成角质过程严重受阻。角质生成过程严重受阻就会使蹄壁表面出现非常明显的呈水平环绕蹄壁的粗沟纹,通常称为“苦难纹”或“应激纹”。在最严重病例,蹄壁裂缝之深足以导致蹄壁沿裂缝上下全层断裂,形成如嵌环状的所谓“角质套”。有时,邻近负重面的一段蹄壁出现松动,使得蹄壁内的敏感组织受到挤压、损害,令患牛疼痛难忍。蹄壁横裂一般不必处理,然而当部分蹄壁松动弯曲挤压真皮继发疼痛时,则需要进行矫正,目的是剔除部分松动的蹄壁以稳固整个蹄壁。如果另一蹄趾的蹄壁更稳固且足以支撑住蹄垫,则宜为该趾附粘蹄垫来缓解患趾负重。

图2.裂蹄症(蹄壁纵裂)

图3.裂蹄症(蹄壁横裂)

  三、蹄尖损伤

  设施不佳、粗暴或粗心驱赶牛群、地表状况差和牛只恐慌等等,都会增加发生蹄尖损伤的风险;肉牛或年幼牛不习惯与人接触,则蹄尖损伤会更常见。蹄匣破裂,有时会牵涉第三趾骨骨折,这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跛行和并发症,如形成坏死骨片。坏死骨片最常见于第三趾骨骨折损伤,骨折导致部分断裂的骨组织血液供应中断,继之逐渐坏死而形成坏死骨片。在慢性趾尖病变,常会发现松散的坏死骨片。自然,机体会主动试图清除这些坏死的骨组织。在多数病例,如人为清除坏死骨片通常能促进患部及时完全愈合。

图4.蹄尖损伤

  四、修蹄过度和修蹄不当

  直到最近,在北美学习修蹄技术的主要途径仍是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经验,或者给有经验的师傅做学徒。多数情况下,牛的修蹄技巧与给马类动物修蹄类同。然而,鉴于今年来对牛蹄解剖学和生理学远较以前了解,因此需要对以往奶牛修蹄方法做出某些改进。ToussaintRaven撰写的《牛蹄护理与修蹄》这本书对近代奶牛修蹄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应正确运用其所倡导的功能修蹄法,防止修蹄过度,平衡各蹄蹄趾间负重,进而实现牛蹄每个蹄趾具有稳定的负重面。

  修蹄过度是修蹄最常见的错误之一。运用不同的修蹄方法会使被修蹄底厚度具有显著差异。例如,研究发现,ToussaintRaven所述的修蹄法(也称荷兰法),相比其它常用的修蹄法会更少造成修蹄过度。如前所述,修蹄过度通常导致区域5病变,其特征为区域5的蹄底与邻近的区域1和区域2的白线发生分离(参见后述蹄底过薄部分论述)。

  一些不正确的修蹄方法将会损伤趾尖:如趾尖修剪过短、过度削减轴侧蹄壁和白线、过度削减蹄趾及其它顶端的蹄壁角质等等。这些不正确的方法往往直接曝露出真皮层,或使对应的蹄匣部分变得薄弱,造成损伤。

  如前所述:角质生成细胞从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向外迁移,在细胞结构内不断整合角蛋白。角质层内的角细胞完全成熟并最大程度角质化,形成了最外层的蹄匣表面角质。如修蹄削除蹄匣中最成熟和最坚硬的角质层,那么剩留部分的角质层角化程度就不及前者,因此较柔软并磨损更快。定期修蹄,纠正蹄部角质过度生长,调整负重平衡无疑有助于肢蹄健康;而如果修蹄过于频繁,再加上蹄部在粗糙地表的高磨损率,则会增加蹄底过薄的发病率。修蹄计划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奶牛场牛蹄角质的实际磨损率和生长情况进行安排,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硬性规定修蹄次数。

  五、蹄部病变的局部治疗

  蹄部病变令奶牛非常痛苦,这种外在表象误导人们以为局部用药和绷带包扎等治疗措施毫无疑问是必须采取的。临床实践证实,事实上,除了矫正修蹄和使用蹄垫,其它方法如局部用药和患部包扎均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些都属于ToussaintRaven所述的矫正修蹄原则,包括清除所有疏松损坏的或坏死的蹄部角质,以及缓解患部负重等等。

  考虑到这些损伤的发病机制,实施偏激疗程和进行包扎都是没有意义的。以蹄底溃疡为例,这缘于第三趾骨下沉而引起;蹄部角质过度生长和蹄趾超荷负重会使下沉情况更趋恶化,特别在后蹄外侧蹄趾更易发生。当第三趾骨下沉对组织造成损伤持续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典型位置)的角质形成过程受阻,并且开始出现蹄底溃疡。最终,溃疡处发炎,引起疼痛和跛行。因此,这类疼痛和跛行可促使修蹄时注意相应病变和做出评估。尽管如此,但问题在于,溃疡并非系感染所致,溃疡是由于某些异常(如蹄叶炎)导致第三趾骨下沉和真皮物理性损伤而引发的,过度负重则更使其加剧。

  既然病变并非由感染而引起,那么病变处局部敷用抗生素治疗就完全不符合逻辑。经矫正修蹄后,无论是否进行局部敷用抗生素治疗或使用绷带包扎,病变处总会受到污染。由于造成蹄部脓肿的细菌属于厌氧菌,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清除疏松和损坏的角质,因为这些角质会为病变部位创造一个厌氧微环境而有利于致病厌氧菌大量繁衍。创造有氧微环境可阻止蹄趾病变发展为脓肿。

  修蹄时故意使真皮层组织出血则是另一个治疗误区。事实上,过度出血往往是健康组织受到破坏的一个简单信号。虽然矫正修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生少量出血,但切勿造成过度出血。坏死组织不会流血且丧失感觉,因为分布到这些组织中的神经都已坏死了。所以当出现严重疼痛和出血时,应停止修整患处。请牢记,伤口由真皮层向外愈合,而真皮层是牛体唯一能够生成角质的组织,每次操作都要尽量避免损伤这些独特组织。

  在此原则下,使用烙铁灼烙真皮组织止血,或在曝露真皮的开放病变处敷布强腐蚀性制剂都是错误的,这无疑不仅会进一步损伤真皮层,而且还会增加患牛疼痛并延滞康复。即使外敷抗生素,若非酸碱值合适,或使用专门针对开放性损伤设计的抗菌素,均会对患部增加过分刺激。此外,上述处理措施对蹄趾病变的疗效尚有待验证,国外某些蹄病专家对蹄趾病变患牛进行蹄浴持异议也是出于类似理由。

  当外部用药治疗必需进行包扎时,应遵照药物标签说明书的相关指南。事实上,很多外用药不适用于包扎。而当必须外部用药时,需谨慎小心,只能使用那些不会损伤敏感真皮组织的药物。总而言之,当治疗蹄趾病变时,最佳的原则是:“不会对自己脚干的事,就不要用在牛蹄上。”

  六、蹄趾深层脓毒症

  即使尽最大努力,一些牛仍然会发生复杂的蹄部病变。常见诱因包括外伤后深部感染、慢性溃疡、白线病和腐蹄病。感染可以蔓延到蹄部深层组织,包括真皮、指状垫、第三趾骨和籽骨、关节后隙、近端和远端趾间关节、肌腱和腱鞘及其周围组织。患牛蹄部及下肢出现明显肿胀和严重跛行。这需要兽医能及时   发生蹄趾深层脓毒症时,至少能观察到三个以下临床症状:

1.深屈肌腱撕脱或分离并形成关节后隙脓肿;

2.远端趾间关节感染(见图5);

3.蹄踵脓肿。

  我们以下逐一论述。

  趾深屈肌腱撕脱:

  发生骨炎和第三趾骨屈肌结节病理性骨折后,会继发深屈肌腱撕脱,这是慢性蹄底溃疡最常见的继发性并发症。病变始于感染上行,逐渐蔓延至真皮层、指状垫及进入第三趾骨屈肌结节。骨炎发展最终导致深屈肌腱从其附着的屈肌结节撕脱(分离),而屈肌腱撕脱后会使趾尖向上旋转。

  针对出现肿胀的患蹄,宜在健康蹄趾附粘厚蹄垫以减轻患趾负重,这是改善患趾状况极其关键的一步,因为患趾继续负重会产生剧痛。虽然减轻患趾疼痛虽未必能平衡负重,但对长期康复非常必要。深屈肌腱撕脱可能涉及的其它结构还包括舟骨囊(籽骨滑膜囊)、深屈肌腱、腱鞘和其周边组织;通常会在第二趾骨和深屈肌腱之间的关节后隙形成脓肿,但通常不涉及远端趾间关节(即第二趾骨和第三趾骨之间的关节)。

  远端趾间关节感染主要通过三个途径:

(1)从蹄底或白线上行感染,透过邻近关节后隙的远端趾间关节囊,蔓延到关节或籽骨以上;(2)通过籽骨远端与第三趾骨之间断裂的韧带上行感染;(3)源自趾间皮肤感染(腐蹄病),再经由关节囊中央或趾间关节囊背侧上行感染。

图5.图中X光片显示导致远端趾间关节脓毒症的蹄部病变

  蹄趾深层脓毒症的第三个症状是多发蹄踵脓肿,常源于区域3的单一白线病脓肿,或区域6的单一蹄踵脓肿泛蔓所致。因为其通常仅局限于蹄踵韧带的纤维弹性垫(纤维组织构成的加厚带,系固定蹄踵球部的结缔组织),所以治疗并不复杂。

  如何诊断蹄趾深层脓毒症?

  患腐蹄病的蹄趾通常也呈现广泛肿胀,并延伸到附蹄或附蹄以上。多数情况下,这种肿胀往往伴随着极痛的趾间皮肤坏死和严重跛行。上述蹄趾深层脓毒症症状与腐蹄病虽然在外观上相似,但并不同时发生,所以必须仔细寻找根本原因。

  进行检查前,用肥皂、清水和刷子清洁蹄部与趾间皮肤。然后检查整个蹄部、蹄趾、趾间区域和蹄踵球部,观察是否有肿胀、损伤或其它异常。如果一切正常,用修蹄刀或带砂轮的角向打磨机,清除蹄底角质表层,检视白线是否有分离的迹象。此外,还要重点由中间及两侧检查皮肤与角质结合部,看是否存在角质松动现象。如果发见角质松动区域,用修蹄刀钩探测角质损坏的程度,并清除所有松动角质直至角质与底层真皮重新连接处。

  发生关节后隙脓肿时(图6),在肿胀蹄踵毗邻处大多伴有慢性蹄底溃疡。多数情况下,按压蹄踵可发见脓性物渗出通道。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乳头套管或其它钝头探针轻轻地探测该通道,以确定脓腔的范围和位置。一旦将探针完全插入通道或脓肿处,可留置那里,为后续手术矫正定位。轻柔探测排脓通道对判定脓肿的主要位置非常实用,如前所述,大多数情况下,在患蹄趾尖向上旋转病例,常可发见深屈肌腱撕脱。

图6.关节后隙脓肿(用于手术矫正的静脉内局部麻醉)。

  远端趾间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特征为蹄冠明显肿胀,且肿胀可向上延伸至球节;有时肿胀伴随着排脓通道会出现在蹄冠上侧位(皮肤-角质结合部),这被认为是远端趾间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标准病症。在关节后隙脓肿,如同时发生远端趾间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并出现严重跛行时,即使在健康蹄趾上附粘蹄垫仍然难以缓解病状。

  七、蹄匣及第三趾骨骨折(图7)

  蹄匣创伤性骨折并不罕见,有多种因素会导致其发生,有时还伴随第三趾骨骨折。拖运车或牛舍的漏缝地板,栅门或围栏之间的缝隙,或一些其它结构的障碍物常会造成这种损伤。这是因为当牛蹄意外嵌入其中,随后蹄部和下肢往侧面或其他方向猛然扭动或移动而致。如发生损伤,应视损伤程度而采取必要处理措施:如对牛蹄做静脉局部麻醉,并仔细检查已骨折的第三趾骨,清除趾骨断裂部分和其它已永久损伤的组织。

  发生创伤性第三趾骨骨折时,蹄匣也有可能看不到明显损伤。患牛表现出蹄部极度疼痛,但并无白线病、蹄底刺伤或其它损伤迹象,这令确诊非常困难,常常需要经X光透视来确定是否发生骨折。当然,对蹄部进行诊断性麻醉,可以判定疼痛实际源自蹄部还是肢部。

  发生第三趾骨骨折的另一原因也许与诸多病理生理因素相关,这同样没有蹄匣受损的外部迹象。经X光透视,或者在矫正修蹄处理趾尖损伤时能够发见该病变。在清除坏死腐臭角质和趾尖的脓性物过程中,有时会分离出坏死骨片,这通常是第三趾骨的尖端部分。多次清除坏死骨片和相关坏死组织足以长期缓解病症。应该理解:当骨折处碎骨已死亡,坏死骨片自然而然会试着脱离机体,这是机体修复骨折的自然方式。

图7.第三趾骨骨折。

  八、脓毒性腱鞘炎

  如果下肢出现肿胀症状并伴有复杂趾部病变(如脓毒性远端趾间关节炎或关节后隙脓肿),肿胀自球节向上延伸,则很有可能发生了脓毒性腱鞘炎(屈肌腱鞘发炎或感染)。兽医可用带针头的注射器从腱鞘抽取液体进行确诊;亦可使用超声波扫描肌腱和腱鞘进行诊断,感染处往往能观察到漂浮的碎片物和颗粒。治疗这种病症比较复杂,建议遵照兽医给出的方案进行处理。

  九、蹄匣脱落(图8)

  蹄匣脱落型病变通常是机械损伤——当牛蹄被卡在或嵌入两个物体中后,激烈挣脱,有可能导致蹄匣脱落。通过简单检视即能诊断蹄壳是完全或部分脱落,通常只涉及一个蹄趾,但有时也可能两个蹄趾都发生蹄壳脱落。虽然蹄匣脱落看起来可怕,但如果真皮组织损伤不严重,经适当治疗,大部分患牛预后良好。

  处理蹄匣脱落的要点是:轻柔地清洁暴露组织;清除松动的角质或嵌入真皮组织的外来异物。若只有一个蹄趾的蹄匣脱落,则敷用无刺激性的外用药物,并用松软的绷带包扎以保护弱嫩的真皮组织,同时在未损伤健康蹄趾上附粘蹄垫而减缓患趾负重。如果两个蹄趾蹄匣都脱落,就要限制患牛在坚硬地面行走,而要将其安置在有良好垫料的专门区域。

图8.蹄匣脱落,虽然造成蹄匣脱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处理原则基本相同:减轻患趾负重;保护患趾弱嫩真皮;安置于厚软垫料区域。

  十、蹄底分区图解(图9)

1区=趾尖白线区;

2区=远轴侧白线区;

3区=远轴侧蹄壁—蹄踵结合部;

4区=蹄底—蹄踵结合部;

5区=蹄底三角区;

6区=蹄踵;

0区=蹄底趾间区;

10区=蹄底趾间区。

图9.蹄底分区图解

转自:荷斯坦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安全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zzgs/5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