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目鱼肌
上附着于胫骨后面斜向内下之比目鱼肌线和腓骨的后面近端。
下行和腓肠肌同经跟腱止于根骨后面。
功能
跖屈踝关节
胫骨后移
神经支配
受L5-S2骶丛的胫神经支配。
病理分析
1,肌肉功能学:比目鱼肌根据起止点跨越了踝关节后面,位于肥肠肌的深层,此肌为单关节肌,具有稳定踝关节的功能,人体在行走下蹲站立时,此肌肌腹宽大有力,能够很好的后拉胫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人体在行走时,跖屈踝关节,以维持人体的生物力学平衡。此肌短缩可导致踝关节跖屈,引起足跟痛,跟腱炎,跟腱周围囊肿,跟骨骨刺,下蹲困难。
2,肌肉神经学:本肌肉属于坐骨神经之分支L5-S2的胫神经支配,此肌损伤可以导致小腿后面的酸痛,相应同神经肌肉腰骶部的疼痛。比目鱼肌在委中下四横指,内一横指形成比目鱼腱弓,在此处有表层向深层依次位肥肠肌,比目鱼腱弓,腘肌,胫神经,故此肌短缩可导致胫神经卡压,产生小腿后面及足底的麻木不适。
3,弓弦力学:此肌足跖屈,可以引起踝关节后面的间隙变窄,前面的间隙变宽,导致踝关节的增生,积液,关节面的损伤等临床表现。
4,关节代偿原理:此肌短缩可导致踝跖屈,膝关节超伸,髋关节伸展,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下胸段伸,上胸段屈,下颈段屈,上颈段伸,可以引起肩关节前屈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
5,肌肉平衡原理:此肌短缩可产生踝关节跖屈,跖屈肌拮抗肌即足背屈的肌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被动拉长,产生小腿前面的疼痛,踝关节前面的疼痛,伸肌支持带的损伤。长时间足跖屈位,可以使其跖屈的协同肌(肥肠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被动性缩短,产生废用性萎缩,从而加重了足跖屈。
6,肌筋膜原理:本肌属于后表线和后功能线之末端,此肌短缩可导致类似于坐骨神经之大腿后面小腿后面的疼痛。可以导致腰痛肩背疼腰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表现。根据其后功能线,此肌可导致远端肩周炎,肩肘不能前屈等临床表现。
7,根据运动模式:此肌短缩可导致足跖屈,踝关节跖屈膝关节伸展等关节代偿,人体在站立行走时,就会导致运动模式紊乱产生相应肌肉平衡失调,造成相关肌肉及关节损伤。特别会导致病人在前屈时手不能触及到地面,在下蹲时需脚后跟翘起方能代替下蹲。
静态评估:仰卧位,足跖屈位。
动态评估:仰卧位,伸膝,足背屈,主动被动都不能达到正常角度,屈膝位角度仍不能改善。
触诊:俯卧位,屈膝,足跖屈抗阻即可触诊该肌。
治疗方法:
一,针刺疗法
1,毫针针灸疗法,承山穴直刺至骨。
2,胫神经触及,触及位置委中下四横指,向内一拇指,直刺到骨面,小腿脚跟或足底有窜麻感出针即可。
3,在俯卧位用手下按小腿后方三头肌,在两侧明显隆起处每侧取两点,间隔三到四横指,呈80度斜上方针刺,0.35*75针全部刺入。
二,按摩疗法
1,先行表面皮肤松解,如擀皮推法
2,再用四指或手掌有腘窝向下推至脚跟,需用力均匀适当,推三到五次即可。
每推一次需用时大约30秒。
3,拉筋法,俯卧位背屈,抗阻拉伸比目鱼肌。
三,自我拉伸
1,教病人做拉伸动作巩固后期效果,避免复发。
2,少穿高跟鞋
苏文东周爽赞赏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