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造成的

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造成的?有哪些症状?怎么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后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等,突入颈椎椎管,对脊髓造成直接的压迫;同时,在颈椎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受到损伤,以及椎体滑移或颈椎不稳等原因使脊髓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所引起;或者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导致脊髓血管痉挛,造成脊髓的某一节段缺血变性以致局灶性的坏死,并由此引起的以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等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果该病治疗不及时,会产生脊髓不可逆的损害,使肢体功能障碍难以有效恢复,因此,应及时检查治疗。上述因素对脊髓的直接压迫是导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但脊髓对静态的慢性压迫有较强的耐受性。在动物实验时我们发现,椎管内的静态压迫物占到椎管直径的60%时,才开始出现脊髓压迫的症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部分病人在体检拍片或由于其他原因进行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发现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椎体后缘骨刺或椎间盘突出突入椎管,并且脊髓的腹背侧明显受压,脊髓出现了凹陷性变形的表现,甚至从X线片看到压迫物突入椎管达到椎管前后径的一半左右,或从颈椎核磁共振看到脊髓受压达到将近一半左右,而病人却还没有明显的脊髓受压的临床症状,或者病人的症状相当轻微,而被病人自己所忽视。显然,动态性的压迫因素也参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在颈椎屈曲时,颈椎椎管拉长,脊髓也被拉长,脊髓变细;颈椎后伸时,颈椎椎管则缩短,横截面积减少11%~16%,颈脊髓也被轴向压缩,脊髓的横截面积也增加了9%~17%,脊髓增粗。因此,在颈部后伸位时脊髓受压明显,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相当多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颈部仰伸时可以出现从颈项部向后背及四肢的放电样的串麻感。同时,颈部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也可加重脊髓的刺激损伤。颈椎不稳定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不稳定,椎间关节松动可引起供应脊髓的动脉血管的痉挛,不稳定的椎节可刺激交感神经,并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上述动脉的痉挛,导致脊髓局部血流量减少。脊髓受压、不稳定椎节的反复过度活动,使颈脊髓反复发生一过性的缺血,若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则可渐渐发生脊髓缺血变性而出现脊髓病变,导致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等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在骨刺特别严重的情况下,颈椎活动造成反复微小创伤比单纯的压迫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上发现颈椎不稳定,活动范围过大的患者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病情容易恶化。临床实践证明,对早期的部分脊髓性颈椎病患者,经颈部制动、卧床休息等措施,可使症状暂时减轻;手术治疗时,若单纯切除病变椎体间的椎间盘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即使手术没有直接解除脊髓的压迫,也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单纯切除病变的椎间盘,没有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者疗效不好。这说明,颈椎不稳定在本病的发病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除上述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直接损害外,脊髓血液循环障碍也参与了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在颈部屈曲时,脊髓张力增大,脊髓腹侧受椎体后缘骨赘的挤压而变为扁平,脊髓前后径减小;同时脊髓侧方受到间接的拉力而使脊髓横径增大;颈椎椎管狭窄,致使脊髓累积性的缺血损害,脊髓受压节段的前2/3部分缺血,颈椎由于退变而出现的节段性不稳定以及骨刺,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脊髓血管痉挛,脊髓缺血,导致脊髓损害症状。总之,脊髓受到静态压迫、动态压迫,颈椎不稳定或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脊髓功能障碍时,脊髓的灰白质均可发生改变,受压段脊髓改变最为显著,而且可以沿脊髓向上、下扩展。病变严重程度与脊髓受压程度有关,脊髓受压越重,其内部损害越明显。脊髓灰质损害主要为运动神经细胞的缺血性改变,最终可在灰质内形成坏死病灶,出现空洞,这种脊髓空洞的表现在核磁共振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些人生来颈椎椎管就长得比较窄小,叫做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或存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而导致继发椎管狭窄时,另外,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或者在椎体后缘形成骨刺时后,脊髓更容易受压,这种由遗传所导致的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这些人更容易发生脊髓型颈椎病,稍有骨刺、颈椎间盘突出或者颈椎不稳都有可能刺激或压迫脊髓产生四肢麻木无力、运动障碍的症状。在颈椎病各型中,脊髓型虽然占的比例不高,大约为10%~15%,但对人体危害最严重,轻的影响生活,重的可以造成四肢瘫痪、大小便障碍以及性功能障碍。但一些病人和医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其临床表现,早期一般误以为是功能性紊乱,晚期则常常认为是病因不明的脊髓退行性萎缩。以致不能得到合理治疗,使病情日益恶化,甚至出现四肢瘫痪,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多种多样,有感觉方面的,也有运动方面的。因此病人和医务工作者碰到以下现象时,应该想到有本病可能,以便进一步检查。该病大多数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由于脊髓受到压迫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以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等多方面表观为主,大多没有肩、颈痛的表现。由于脊髓白质内神经传导束的排列特点是支配下肢感觉及运动的传导束在外侧,支配上肢感觉运动的传导束在内侧,因此脊髓受到压迫后下肢症状出现早,上肢症状出现晚。

·下肢症状:下肢症状出现早,而且较重,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僵硬发抖、行走不稳、步态笨拙及无力等。经常打软腿,易绊倒,有的患者有行走踩棉花感、头重脚轻,步履蹒跚;严重者下肢痉挛、行路困难、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上肢症状:出现较晚,某些较轻的或较早期的病人可能没有上肢症状,或症状被病人忽视。症状多为双侧上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如:麻木、酸胀、烧灼感、疼痛发抖、无力以及活动不灵活等;甚至不能用手执笔、握筷子、端碗、系扣子等双手的精细动作。上肢的疼痛及麻木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手指,手的桡侧(拇指侧)或尺侧(小指侧)的几个手指,也有在肩部、上臂和前臂者,也可有沿神经走行方向放射的。

·躯干症状:胸腹部麻木、疼痛、身上如有紧带子捆绑的感觉(专业术语叫做“束带感”),以致感到胸闷憋气不适。

·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也较常见,表现为尿急,一有想排尿的感觉时便急不可耐,有时排尿控制不好,甚至可以尿裤子。排尿无力、尿不尽感以及便秘等,严重者小便潴留或小便失禁。部分男性病人还可以有性功能障碍。

疾病初期症状常呈间歇性,行走过多可使症状加剧。少数病人偶尔在猛然仰头时感到全身麻木、过电的感觉、双脚发软甚至摔倒。随着疾病的发展,症状可转为持续性。这里需要指出,外伤可诱发或使该病加重,遇到外伤轻、病情重时应想到外伤是否诱发了颈椎病医生检查病人时可以发现,颈部的活动一般没有限制,四肢肌肉压痛、也可以没有明显的萎缩表现,上肢握力可有减退,双下肢肌肉力量大致正常。上、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四肢肌张力增高,但上肢在病损节段水平可出现迟缓性麻痹。同时,医生用橡胶叩诊锤在病人四肢的肌腱处敲敲打打进行检查时,可以发现四肢腱反射亢进,若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表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一般在躯干及四肢可以查出有痛觉过敏或减退的区域,这也往往是与运动神经元疾病鉴别的重要之处。病人可有胸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以及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的表现。

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检查出四肢病理反射阳性:

·髌阵挛(+):患者仰卧位,下肢伸展,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夹住患者髌骨上缘,突然向远端方向用力推动,并保持一定推力,阳性者髌骨上下颤动。

·踝阵挛(+):患者仰卧位,髌膝两关节稍屈曲,检查者用左手托起患者小腿,右手持患者足底前端,突然推足呈背屈位,并保持一定推力。阳性者踝关节呈节律性反复跖屈运动。

·巴宾斯基征(+):病人仰卧,下肢屈曲,检查者用左手把持病人踝关节使肌肉放松,足呈轻度外展位,由后向前划足底外缘皮肤。如拇趾背屈,其余四耻呈扇形散开则为阳性。

·查多克征(+):沿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足外侧皮肤,出现拇指背屈为阴性。

·霍夫曼征(+):检查者以右手的示、中二指夹持病人的中指末节,使其腕关节背屈,其余各指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检查者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此时由于中指的指深屈肌突然受到牵拉,而引起其他各指屈曲运动。

上述阳性反射,是脊髓受到病变侵害的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颈椎椎管从横断面看是以椎体后缘作底边的三角形,其前壁为椎体后缘、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后侧壁由黄韧带连接。随着成人发育停止,椎管的大小也定型,但发现有个体差异及人种差别。椎管左右径大,前后径小,所以,各种原因导致椎管前后径的狭窄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是造成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的重要因素。这些原因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后缘骨刺形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以及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等。根据测量,颈4、颈5处椎管最小,颈2处椎管最大。由于颈椎的退变最早出现在颈5、颈6两个节段,所以颈椎退变后出现的颈椎椎管狭窄一般出现在颈4、5、6三个节段。颈椎椎管狭窄是指颈椎椎管的前后径小于正常,正常中国成人的颈椎前后径应大于13毫米,小于13毫米者即被称为颈椎椎管狭窄。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宽1—2毫米。颈椎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脊髓型颈椎病重要的影像学表现,是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因素。颈椎椎管前后径小即颈椎椎管狭窄者更易发生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颈椎椎管狭窄,以致颈脊髓受压并产生相应的脊髓损害症状者。颈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一样,由于颈脊髓受到刺激或压迫,也可以出现进行性的四肢麻木、无力、僵硬、活动不灵活、甚至四肢瘫痪,胸部或腹部的束带样感觉,大小便困难或失禁等症状,其临床症状随颈脊髓受压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临床体检也可以发现四肢反射活跃,亢进,并且可以检查出四肢病理反射阳性。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可有以下几种:

·先天性因素:由于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如寰枕融合、齿突发育不全、颅底凹陷、颈椎分割不全等,同时大多伴有颈椎椎管的狭窄,因此这种情况称为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可使脊髓受压,临床比较少见。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较多见,是指个体在发育过程中,颈椎椎管的直径发育过小,而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可使椎管的缓冲间隙减少。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其与先天性颈椎椎管狭窄的区别在于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不伴有颈椎的先天性畸形,颈椎椎骨的形态是正常的,只是椎管比正常人要窄小一些。

·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又称获得性颈椎椎管狭窄,是指由于后天的退变因素,如椎体后缘骨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黄韧带钙化等突入椎管,导致颈椎椎管直径变小,而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可使脊髓腹背侧都受到压迫。由于在颈5—6节段出现退变较早,程度较重,因而一般最多见于在颈5—6节段发生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而颈椎黄韧带肥厚多为颈椎局部不稳定所致黄韧带反复摩擦、牵拉,代偿性肥厚,可使脊髓背侧受压。

·颈椎动态性狭窄:因颈椎间盘变性所致颈椎不稳定,当颈椎屈伸活动时颈椎椎管更加狭窄而发生脊髓压迫,也可出现交感神经症状。

·颈椎椎管外伤性狭窄:如颈椎外伤后,椎体爆碎性骨折的骨片突入椎管、颈椎骨折脱位或椎板骨折等,可使颈椎椎管狭窄,脊髓受压。

·其他的疾病性原因:包括目前原因尚不太清楚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强直性脊柱炎以及氟骨症、特发性弥漫性骨肥厚症(DISH)等原因,导致颈椎椎管狭窄等。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颈椎椎管狭窄是颈椎椎管狭窄症或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存在颈椎椎管狭窄,而没有相应的脊髓受到压迫的临床症状,是不能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或者颈椎椎管狭窄症的。这就如同一个正常人,仅有颈椎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颈椎不稳定等颈椎退变的影像学表现,而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颈椎病一样。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在体检拍片时,意外地发现了颈椎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表现,而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也只能称之为颈椎椎管狭窄,而不能诊断为颈椎椎管狭窄症。









































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jbyf/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