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专业篇足跟痛的5种常见病解析及针刀

专业篇足跟痛的5种常见病解析及针刀

这是颈肩腰腿痛康复之家(帐号:jjyttkfzj)分享的文章,我们是颈肩腰腿痛康复资讯的传播者,治未病理念的倡导者,绿色医治与养生的实践者。

来源:汉章针刀培训学校

针刀发源地全国唯一1所具有教委颁发的针刀培训许可证的学校

AAAA级针刀专业培训学校

足跟痛属于临床最常见疾病和多发病之一,下文分析易致足跟痛的5种常见病。

足跟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根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发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常常产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时间、慢性轻伤引发,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进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5种足跟痛的痛点及定位图1示:图15种足跟痛的压痛点和位置:①足跟垫萎缩②足底筋膜炎③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④跟骨紧缩性骨折⑤踝管综合症

1足底筋膜炎缘由:足底筋膜起于跟骨底内侧,与远端趾骨相连并分裂为5束,这些纤维同时与周围的真皮、横向的跖韧带和屈肌腱等紧密相连。特别在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运动能够增强足底筋膜的张力与足底纵弓结构,但其本身缺少弹性,仅能延长4%左右。也有许多人称之“足底筋膜退变”。

跟腱或腓肠肌紧张而致使踝关节的屈曲角度减少,与足底筋膜炎的发展也有相关性。肥胖、过度负重和其他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不合适的鞋和鞋垫、过度训练、距下关节活动度下降等。特别,高足弓与扁平足更是引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病人常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减缓,但随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会加重。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无放射性。

体格检查:多出现于跟骨结节周围且局部压痛明显,沿筋膜走行触及压痛,足底筋膜紧张时更加明显(如图2),例如踝关节背伸状态中。

图2第一趾的背伸可以致使足底筋膜的牵拉,造成疼痛。示指所示:紧张的足底筋膜。

诊断:负重的足部X片是必要的,用于发现骨刺及钙化,但尸检表明: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不是在传统认为的足底筋膜疼痛部

2足跟垫萎缩缘由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50岁以上,由于水份、胶原和弹性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临床表现: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易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坚固的表面易引发,少走路则减轻。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干。疼痛通常与踝关节、足趾活动度及结节压迫无关。

诊断:跟骨侧位片可用于丈量足跟垫的厚度(图3),而MRI也不是必须的,但是其可以说明足跟垫的肿胀与萎缩。

图3跟骨侧位像:AB代表皮肤水平,CD代表跟骨结节水平,EF为二者之间连线,其长度代表跟骨垫的厚度

3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外侧足底神经的第一分支,唯一1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和足底外侧皮肤、跟骨骨膜、沿足底韧带的感觉。

易发生卡压的地方(图4):1、在拇展肌的下方2、神经通过内侧跟骨结节处。

图4巴克斯特神经易受卡压的两点:1、拇展肌(Abductorhalluces)、趾短屈肌(Flexordigitorumbrevis)与足底方肌(Quadratusplantae)之间。2、神经绕过内侧跟骨结节(Medialcalcanealtuberosity)前时

临床表现:疼痛多位于跟骨前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灼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其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存。

体格检查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是不是萎缩和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气力不足而至的外翻与马蹄足而至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

体格检查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是不是萎缩和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气力不足而至的外翻与马蹄足而至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

4跟骨应力性骨折缘由:全身最大的跗骨,跟骨的紧缩骨折(图5)其实不常见,其发生率仅位于跖骨以后。好发于运动员,军人,和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多由于反复的负荷太重和骨吸收与成骨不一致引发。

图5跟骨紧缩骨折:跟骨侧位片箭头所示

临床表现:疼痛多剧烈,弥散沿着跟骨内外侧散布。活动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也不见得减轻。沿跟骨外侧有压痛,跟骨挤压实验阳性。

诊断:跟骨侧位片在症状产生周后可以显示跟骨骨小梁的破坏,虽然这些图片在疾病的初期多被认为正常。与正常骨小梁垂直的硬化骨线预示着紧缩骨折的愈合。当疼痛延续而平片没有证据时,MRI或骨扫描有助地诊断。

5踝管综合征缘由:胫后神经血管神经束在踝管内受挤压而产生的症状。本症相对不常见,易被过度诊治。平足最易致使踝管综合征,是由于后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经受压。其余的缘由还包括:骨折,踝管空间狭窄,腱鞘炎。全身系统炎症性关节病,糖尿病,类风湿等。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患者主观感觉模糊且定位困难,但是疼痛与麻痹多发生于踝关节与跟部内后方,多放射于足底。久站及活动时加重。感觉迟钝影响睡眠。特别卡压明显时致使肌力减弱,首先表现趾外展肌进而影响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产生的TINEL症与沿胫神经散布致使的不可修复的感觉消退,是最重要的症状。其余刺激方法,例如背伸运动,拉伸胫神经,也容易引发病变。

诊断:MRI对诊断踝管解剖异常及占位致使的胫神经受压具有重要作用。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有助于确诊。但是却具有假阴性。

针刀医治:医治方法:患者俯卧于床上,足跟朝上,双足背贴在床沿边。于患者足跟骨结节部寻觅压痛点,明确定位后,用龙但紫标记作用进针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用2%利多卡因5ml,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1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5ml,做局部麻痹。针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重直刺入达跟骨骨面,先纵行切割摆动,再横行切割摆动,是“+”字形松解,觉针刀下松动感出针刀,压迫止血,创可贴敷针眼。

图6上述三图均提示踝管腱鞘囊肿占位(星标),压近内侧足底神经(红箭头)与外侧足底神经(蓝箭头)

疾病预防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时间跑跳引发,因此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初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发。此期应避免长时间站立,长时间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定制的改正鞋垫,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医治;

3、平足症引发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时间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使用特殊定制的改正鞋,配合足弓支持的改正鞋垫,改良足底异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4、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5、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避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发足弓消失。同时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注意事项1、尽可能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运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运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磨擦、损伤;

3、常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减缓疼痛;

5、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当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医治;

6、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医治是疗效最快的医治方法;

7、使用定制的改正鞋和改正鞋垫。

看完文章欢迎交换讨论…

扫描下方









































白癜风可以治疗好吗
白癜风是什么样症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jbyf/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