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长、短肌分别起自腓骨外侧,然后经踝关节上方,腓骨肌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两肌腱经过外踝后缘纤维骨性通道自上而下急转向前。纤维骨性通道主要由腓骨沟、腓骨远端后侧的纤维软骨脊以及腓骨肌上支持带构成。在外踝尖端的远端,腓骨肌腱分为滑膜腱鞘和相对固定的腓骨下支持带。腓骨长肌腱绕过腓骨结节,穿过骰骨下的骨纤维通道,止于第一跖骨基底部外侧面以及内侧楔骨,腓骨短肌腱向前止于第五跖骨基底背侧。此外,可能起源于腓骨短肌的第四腓骨肌因个体差异较大,出现率为6.6%-21.7%。
由于腓骨肌腱穿过腓骨浅沟,当足内外翻、背伸时,会引起腓骨长、短肌腱突然收缩导致腓骨肌腱松弛或不稳。同时腓骨肌上支持带破裂或从腓骨后外侧关节面撕脱,从而会导致半脱位或者肌腱脱位。解剖学研究发现外侧副韧带对腓骨上支持带产生明显的牵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发现的慢性踝关节不稳经常伴有腓骨的半脱位。腓骨肌腱的不稳定是引起腓骨短肌腱撕裂的常见原因。急性腓骨长肌腱撕裂伤很少见,多见为慢性退行性变引起的撕裂,尤其是当运动员长久不活动而突然重返体育锻炼时更易受伤。腓骨肌腱的退行性变常发生在腓骨结节后方,外踝或者骰骨的下方,因为随着活动时方向的变化,这些部位更易受到磨损而产生退行性变。
患者通常有踝关节扭伤的病史,活动时伴有踝关节不稳以及后外侧的压痛和肿胀,甚至会出现腓骨的半脱位。临床查体时可以发现伸肌支持带区域有明显触痛和肿胀,有时可伴有骨擦音。对于存在腓骨肌腱断裂和半脱位的患者,可以进行后足的被动内翻、后足跖屈位或后足抗应力外翻、足的背伸位检查,如果疼痛明显则提示可能存在以上的损伤。
X线平片检查包括:踝关节负重前后位、Mortise位和踝关节侧位的检查。Mortise位X线片发现斑点征表明存在急性腓骨肌腱脱位。超声检查对于发现肌腱断裂、腱鞘炎和半脱位也有一定的帮助,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和85%。MRI检查对于腓骨短肌撕裂、腓骨长肌撕裂以及二者联合撕裂的特异性分别为80%,%和60%,并且对于周围结构的合并损伤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Sobel和Geppert将腓骨短肌的损伤分为4型。I型为肌腱拉伸;II型为部分肌腱分离;III型为存在1-2cm的肌腱撕裂;IV型为肌腱完全撕裂,且>2cm。如果症状较轻或者仅为腱鞘炎时建议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功能康复锻炼,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佩戴石膏靴固定等。不建议采用盲穿腱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注射部位不当引起脂肪坏死。然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鞘内注射,以缓解症状。
对于腱鞘炎或存在慢性退行性变的患者,如果发现肌腱有纵向撕裂,则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如果退行性变较为严重,无法直接修复,则可以将剩余的肌腱固定于临近完好的肌腱上面。通常固定近端3或4cm,或将远端5cm固定于外踝,以防发生腓骨撞击综合症。如果踝关节制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可以尝试进行Osperoneum切除术。一些学者报道了腓骨肌腱修复的效果。
Demetracopoulos等对腓骨肌腱修复,并进行长期的随访(平均6.5年)发现VAS平均评分从术前的39分改善为术后的10分,LEFS分级由术前的45分改善为术后的71分,并且大多数患者均可以重返体育活动。但是另一项研究显示平均随访31月后,仅有12例(总共26例)患者可以重返体育活动。采用踝关节镜技术对损伤进行修复,并平均随访21.8月,未发现复发情况。仅有1例患者需要在术后3月行内固定物的取出。
伴有半脱位的急性腓骨肌上支持带撕裂伤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效果较差。慢性的腓骨肌腱不稳可以通过加深腓骨沟,并修复腓骨肌上支持带进行治疗。也可以按照Guillo和Calder描述的方法进行关节镜下修复。
对于踝关节损伤涉及后足力线的损伤需要进行仔细评估和治疗。弓形足患者通常存在腓骨肌腱和踝关节的慢性不稳等问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修复,都需要注意使用矫形支具纠正力线。
总而言之,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轻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快速康复,严重者则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早期的手术治疗,以确保患者早期恢复。矫形外科医生需要严密观察踝关节的细微损伤,并且借鉴合理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进一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良好的预后。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