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称论文发表,提供国家级、省级论文发表。北大核心、科技核心论文发表,SCI发表。涵盖学科广,知网、万方、维普、龙源四大检索收录。包录用包出刊,诚信第一,欢迎咨询!
创文服务
专注学术论文领域,学术与语言并重,深层次解决根本问题。诚信快捷,技术领先,服务领先。
探讨在盖氏骨折治疗中应用超声检查判断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可靠性和临床意义。方法自年1月到年12月,我们共收治11例盖氏骨折患者,根据超声检查桡尺韧带连续性结果作为依据,将术中应力试验结果作为治疗参考标准,以此决定桡尺远侧关节的固定方式。术后对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进行随访分析。结果超声结果判断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66.7%。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随访时达到骨折愈合,桡尺远侧关节对合关系良好,无半脱位或脱位再发生。采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优7例,良3例,可1例,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对于盖氏骨折中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性的判断,超声检查是一项价廉、高效的检查方式,也利于我们在术中结合应力试验对桡尺远侧关节作出更适合的处理。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这一微创技术,并且评价其在临床使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11例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的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2周内接受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通过外固定支架的牵引和手法复位将骨折满意复位后以2枚克氏针经皮将第五掌骨与第四、第三掌骨固定。6周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及克氏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5.7周,随访内容包括X线片、患肢VAS评分、手部运动功能以及手指握力,运动功能评价标准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TAM评分系统。结果11例患者术后X线片均显示骨折愈合,均未出现钉道感染或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VAS评分为1.13分。患手握力平均达到健侧的89.3%。患手运动功能根据TAM评分系统的评定标准: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经皮克氏针联合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第五掌骨基底部骨折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手术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满意。
目的研究月骨滋养动脉与月骨缺血性坏死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更好地预防、诊治月骨缺血性坏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成人新鲜前臂标本8例,经肱动脉灌注加氧化铅过氯乙烯,4℃冷存24h后CT扫描观察月骨滋养动脉分布情况,肉眼观察月骨血管孔的分布、数量;在显微镜视下解剖、观察月骨的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测量血管孔的口径。结果月骨的血供来源于腕掌、背侧动脉网,掌侧的动脉是主要来源。月骨与周围腕骨多是关节软骨相接触,缺乏骨膜和肌腱附着,其血液供应主要依靠腕前韧带的滋养血管。月骨掌侧面血管孔数均值为2.13个,背侧面为2.00个,掌侧面内侧区共14个,掌侧面外侧区共3个,背侧面共16个。结论月骨掌侧面大、中孔相对较多,背侧面小孔较多,且掌侧面血管孔多数分布于内侧区;月骨骨折线越靠近掌侧极,发生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越高;月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需避开月骨掌侧面内侧区。
目的探索人工真皮在修复全层皮肤组织缺损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引导皮肤附属器再生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于SD大鼠背侧皮肤作一3cm×3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采用人工真皮覆盖创面,对照组采用硅胶膜覆盖创面。术后2周及4周分别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毛发再生情况,并在此时间点取材后进行HE以及Masson染色,于镜下检测皮肤相关附属器的再生现象。同时采用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渗核试验了解创面愈合区域组织是否来源于细胞分裂增殖。结果实验组创面在2周及4周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小,实验组在4周时可见创面愈合区域有毛发生长现象。HE及Masson染色显示新生皮肤区域有毛囊及皮脂腺再生现象。BrdU试验显示实验组中新生皮肤区域的上皮组织、毛囊及皮脂腺内含有大量的BrdU阳性细胞,这也说明了上述组织内的细胞来源于分裂增殖。结论人工真皮在全层皮肤缺损的修复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修复作用,不仅能诱导上皮组织的再生,而且能够通过引导皮肤附属器干细胞/前体细胞迁移、增殖及分化达到促进皮肤附属器再生的效果。这一发现将为组织修复以及皮肤器官再生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