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十二经络阳明大肠经穴位走向与主治

看点

01

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走向与主治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肺与大肠相表里)。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看点

02

手阳明大肠经动态走向图

1.经脉循行:

大肠经的走向:有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看点

03

大肠经的功能

①打通大肠经可以治疗预防皮肤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因为在经络里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讲肺主皮毛。就是皮毛上的问题,(皮毛是指皮肤和毫毛)所以皮肤好不好的功能是由肺来主的,但是中医有一个观点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在室内,大肠在客厅,他俩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肺排泄不好、体内的毒素就会淤积在大肠里,所以脸上就起痘痘,身上就起湿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大肠经来调节。可以用刮痧的方法把里面的毒素刮出来。这个方法比较简捷有效的。-

大肠经属于阳明经,阳明是气血旺的意思,所以这个经络里边的气血很足。-

②打通大肠经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阳气过旺的人可以通过这条经把多余的火气泻掉。所以它是调节人体阳气的一条重要的经络。-

有人经常手肿胀,就是火气淤在大肠经里了,只要按摩大肠经的痛点敏感点,把痛点揉散了,手的肿胀就逐渐的消失了。

③打通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整条大肠经都可以通过敲打、按揉的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比如排便不畅通,可以敲打小臂上的这段大肠经。长期大便秘的人在小臂肘以下这段很痛、很敏感,所以要经常敲打和按摩。

看点

04

腧穴位置与主治

商阳

(shāngyáng)

位置: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热病昏迷,食指端麻木,耳聋。

二间

(èrjiān)

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三间

(sānjiān)

位置: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合谷

(hégǔ)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手阳明大肠经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痛经,经闭,滞产,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疔疮,瘾疹,疥疮,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阳溪

(yángxī)

位置: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手腕无力

偏历

(piānlì)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主治:龋齿,耳聋,面瘫,水肿,手背酸痛。

温溜

(wēnliū)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面瘫,面肿。

下廉

(xiàlián)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主治:腹胀,腹痛,肘臂痛。

上廉

(shànglián)

位置: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主治: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腹痛,肠鸣。

手三里

(shǒusānlǐ)

位置: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偏瘫,手臂麻痛,肘挛不伸,腰疼不伸,腰疼不得卧,肩背疾患;腹痛齿痛,失喑,颊肿,瘰疬,眼目诸疾,舌痛等。

曲池

(qǔchí)

位置: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腹痛吐泻,癫狂,瘰疬。

肘髎

(zhǒuliáo)

位置: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手五里

(shǒuwǔlǐ)

位置: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臂臑

(bìnào)

位置: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瘰疬,肩臂痛。

肩髃

(jiānyú)

位置: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风疹。

巨骨

(jùgǔ)

位置: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天鼎

(tiāndǐng)

位置: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扶突

(fútū)

位置: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口禾髎

(kǒuhéliáo)

位置: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迎香

(yíngxiāng)

位置: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









































白癜风的中医疗法
卡泊三醇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hlcs/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