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中指)。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以本人四指相并,食指上缘放置于外膝眼穴处,中指中节水平垂直下4横指处取穴。
唐代孙思邈“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认为足三里具有保健作用,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后天强健,气血旺盛,阴阳调和,脏气充足,故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现代研究认为,对足三里的刺激可以提高痛阈,抑制伤害性反应,增加致痛物质的转化率,减轻疼痛。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正坐位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面后院,内踝尖直上4指处取穴。
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会穴,脾主肉统血,肝主筋藏血,肾主骨生髓益精血,三阴交有健脾利湿,调血养筋,填精益髓,骨可以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筋脉失养所致的下肢痿痹不遂。现代研究表明,对三阴交的刺激可以兴奋阿片受体或是兴奋胆碱能系统而加强镇痛作用。
膝眼经外奇穴
屈膝,在病人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屈膝,于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取穴。
血海足太阴脾经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正坐屈膝,医师面对患者,以左手掌按在患者右膝盖骨上,掌心堆追膝盖骨顶端,二到五指向上伸直,拇指向内侧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血海穴有血之归聚处,就是说血海穴具有调血的作用,通过对血海穴的刺激,能够和营养血,从而治疗因“不荣则痛”的膝关节疼痛。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
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侧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
经脉病: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脚气病。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阳陵泉是八汇穴之“筋会”,故可以强筋健骨,通经活络治疗经脉病。膝又称为“筋之府”,故按揉此穴对膝关节疾病患者有很好的保健预防作用。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精贵内侧髁下元,与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足太阴经筋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故有可用于膝痛的治疗。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
俯卧位,腘横纹正中,二肌腱之间取穴。
足太阳膀胱筋脉“贯臀,入腘中”,故可以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
俯卧位,腘横纹正中向外旁开1寸处取穴。
丰隆足阳明胃经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中指)。
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认为膝关节疼痛是由于受冷遇寒,导致经络受阻,筋脉不同,“不通则痛”。丰隆乃祛痰要穴,可驱周身上下之痰,此穴位于小腿外侧正中,可以健脾利湿,疏通经络,治疗下肢水肿,下肢痿痹。现代研究表明,对丰隆穴的刺激可以是高血脂者空腹血脂恢复正常,能够通过扩张血管,解除外周血管痉挛,减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
在小腿后面正中,当伸小腿时或足跟丄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俯卧位,组件着地用力后蹬,当腓肠肌两肌腹间凹陷处取穴。
经脉病: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转筋。
承筋足太阳膀胱经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穴下5寸。
俯卧位,于腓肠肌之中央取穴。
经脉病:腰腿拘急疼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经脉病: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解溪足阳明胃经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仰卧位或正坐位,踝关节前面横纹中央凹陷中。
髀关足阳明胃经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中。
仰卧位,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交点处取穴。
经脉病: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
梁丘足阳明胃经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外缘上2寸凹陷处。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膝盖外上缘直上2寸取穴。
胃病:急性胃病;经脉病:乳痈,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冷痹不仁。
梁丘属足阳明胃经郄穴,《针灸集锦》曰“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故梁丘穴能痛经止痛。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经筋结于膝,膝关节为下肢运动之枢纽,故可治疗膝痛和下肢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