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学中医nbsp非常适用的人体特效穴

一、主要症状特效穴位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咯血特效穴——孔最穴

5、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6、久病呕吐特效穴——长灸涌泉穴

7、呃逆特效穴——耳针“膈”区

8、上腹疼痛特效穴——中脘穴

9、腹胀特效穴——足三里穴

10、腹泻特效穴——温针灸天枢穴

11、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2、水肿特效穴——水分穴

13、盗汗特效穴——五倍子敷灸神阙穴

14、胆绞痛特效穴——双针针刺胆囊穴

15、偏头痛特效穴——丝竹空透率谷穴

16、高颅压头痛特效穴——点刺放血足窍阴穴

17、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18、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19、背寒肢冷特效穴——温针灸大椎穴

20、手指麻木特效穴——点刺放血十宣穴

21、膝关节痛特效穴——艾灸内膝眼、外膝眼穴

22、胸胁痛特效穴——丘墟透照海穴

23、面肌抽搐特效穴——长吊针抽搐启动点

24、单纯性肥胖特效穴——神阙八阵穴

25、戒烟特效穴——戒烟穴

针对疾病的特效穴

(一)内科疾病

1、中暑特效穴——点刺拔罐大椎穴

2、感冒特效穴——搓针合谷穴

3、支气管哮喘特效穴——天突穴

4、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5、早搏特效穴——灵道穴

6、高血压特效穴——太冲穴

7、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8、失眠特效穴——神门穴

9、胃下垂特效穴——双针针刺建里穴

10、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1、急性心肌梗死特效穴——艾灸至阳穴

12、慢性胃炎特效穴——中脘穴

13、慢性结肠炎特效穴——隔姜灸神阙穴

14、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15、面神经瘫痪特效穴——地仓透颊车穴

16、糖尿病特效穴——降糖穴

17、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8、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效穴——温针灸八髎穴

19、痛风特效穴——刺血拔罐阿是穴

20、失语特效穴——鸡爪刺廉泉穴

21、白细胞减少症特效穴——温针灸悬钟穴

22、椎-基底动脉性脑缺血特效穴——后顶穴

(二)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尿路结石特效穴——中封穴

2、尿失禁特效穴——温针灸气海穴

3、尿潴留特效穴——温针灸利尿穴

4、脱肛特效穴——艾灸竹杖穴

5、痔疮特效穴——火针点刺龈交穴

6、前列腺增生特效穴——点刺放血至阴穴

7、阳痿特效穴——悬灸阴茎穴

8、缩阳症、缩阴症特效穴——隔姜灸中极穴

9、增强男女性能力特效穴——隔姜灸关元穴

(三)妇科疾病

1、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闭经特效穴——长强穴

3、月经过少特效穴——盒灸八髎穴

4、月经过多特效穴——雀啄灸隐白穴

5、经行水肿特效穴——复溜穴

6、白带过多特效穴——灸带脉穴

7、急性乳腺炎特效穴——点刺放血少泽穴

8、乳腺小叶增生特效穴——围刺乳房肿块

9、妊娠呕吐特效穴——拔罐中脘穴

10、胎位不正特效穴——艾灸至阴穴

11、产后缺乳特效穴——膻中穴

12、不孕症特效穴——敷灸神阙穴

13、习惯性流产特效穴——敷灸关元穴

14、阴道痉挛特效穴——点刺出血次髎穴

15、阴道瘙痒特效穴——蠡沟穴

(四)小儿疾病

1、小儿厌食特效穴——承浆穴

2、小儿疳积特效穴——针挑四缝穴

3、小儿夜啼特效穴——点刺放血中冲穴

4、婴幼儿腹泻特效穴——温和灸水分穴

5、小儿脱肛特效穴——指灸百会穴

6、小儿疝气特效穴——大敦穴

7、小儿流涎特效穴——敷贴涌泉穴

(五)骨伤科疾病

1、颈椎病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杼穴

2、落枕特效穴——落枕穴

3、肩周炎特效穴——条口穴

4、网球肘特效穴——药注网球肘穴

5、手指痉挛特效穴——大陵穴

6、肾虚腰痛特效穴——复溜穴

7、急性腰扭伤特效穴——后溪穴

8、慢性腰肌劳损特效穴——盒灸腰部华佗夹脊穴

9、坐骨神经痛特效穴——环跳穴

10、尾骶疼痛特效穴——后顶穴

11、踝关节扭伤特效穴——养老穴

12、足跟痛特效穴——下病上取足跟穴

13、肌注硬结特效穴——围刺艾灸阿是穴

14、针刺后遗痛特效穴——对侧相应点

(六)皮肤科疾病

1、痤疮特效穴——刺血拔罐大椎穴

2、荨麻疹特效穴——连续拔罐神阙穴

3、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特效穴——艾灸血海穴

4、雀斑特效穴——火针点刺斑点中心

5、脂溢性皮炎特效穴——梅花针叩刺皮损区

(七)五官科疾病

1、牙痛特效穴——合谷穴

2、急性结膜炎特效穴——点刺出血太阳穴

3、麦粒肿特效穴——点刺放血耳尖穴

4、眼睑下垂特效穴——悬灸三阴交穴

5、眼轮匝肌痉挛特效穴——承泣穴

6、迎风流泪特效穴——睛明穴

7、耳鸣耳聋特效穴——听宫穴

8、化脓性中耳炎特效穴——艾灸翳风穴

9、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10、过敏性鼻炎特效穴——鼻炎穴

11、咽喉肿痛特效穴——点刺出血少商穴

12、声音嘶哑特效穴——照海穴

13、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4、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15、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特效穴——下关穴

16、流行性腮腺炎特效穴——火柴灸角孙穴

17、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二、人体个穴位位置图

附后

三、人体主要穴位位置: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頜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跡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頜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頜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頜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頜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頜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頜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跡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闕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鳩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闕: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闕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輒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竇: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之间凹陷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鉤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橈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髕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侧一横指脛骨前肌上。

、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悬鐘: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脛骨后缘。

、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猜你更喜欢以下内容:

做到“虚领顶劲”你的太极弹簧力就有了!解析王宗岳《太极拳论》之“虚领顶劲”

揭密太极拳核心:高效松腰的方法——吊裆

“内无有不借外成”起不起,无须再起;落不落,无须再落

真传一句话系列:太极拳的真松就是"肌肉松""关节大筋紧",

太极拳“起落”是实现横竖劲力转换的关键,聪明人练不出来!

太极拳如何做到“起、追、随”发劲?“惊起惊落”让你做到“整身如簧”

太极拳中的“骨肉分离”是练出颤劲后才可以做到的!你有感觉了吗?

太极拳入门真秘之六《太极经解》王宗岳行功论

古传太极实战要诀武当张三丰作山右王宗岳评剑士清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了些什么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行功解

太极拳的理论宝库-王宗岳

浅谈四两拨千斤与以弱胜强的实质

太极拳发劲秘诀——不用力不动手

经典好文

还原真实内家拳(下)

道法自然——解析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偏沉则随

谈阴阳理论是高级智慧学说助你更好理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拳入门真秘之《太极经解》王宗岳行功论

太极拳高手在一呼一吸的瞬息之间

太极养生堂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6大征兆警惕心脏
养生日记一到冬天总爱拉肚子nbsp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hlcs/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