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肌疾病ESWT临床应用指南
1 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
1.1 适应证 适用于大多数骨不连及骨折延迟愈合。
禁忌证:除全身禁忌证外,大段骨缺损、急性感染性骨不连、病理性骨不连、骨折断端严重营养不良性骨不连者。
1.2 定位方法 采用X线定位,通过X线机把治疗点与聚焦式冲击波治疗机第二焦点耦合。如有内固定物存在,选择治疗点时,应避开内固定物的位置。每次治疗的治疗点最好不重复,以免损伤皮肤。每更换一个治疗点前,应进行X线定位。
1.3 治疗方法 患者体位以舒适方便治疗为原则,一般采取坐位或卧位。反射体一般应放置在肢体血管神经较少的一侧,同时应避开内固定物位置,如病变特殊,可根据病变部位及临床经验选择反射体放置的位置,以有利于焦点与病变部位贴近为原则,便于吸收最大能量冲击波。治疗区域必须涂抹耦合剂,不能有空气存在,以免损伤皮肤。
通常采取适量多次法,根据骨折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能流密度,疼痛敏感者可从低能量冲击波开始、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原则,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逐步增强冲击波能量。位置较深的骨不连多采用聚焦式冲击波治疗机,治疗参数为0.25~0.39mJ/mm2;位置较浅的骨不连也可采用放射式骨科冲击波治疗机,治疗参数为0.20~0.30mJ/mm2。每次治疗选择2~4个治疗点,每个点冲击次,共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1天,5~10次治疗为一疗程。建议治疗3~5个疗程,间隔2~3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摄正侧位X光片或行CT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 股骨头坏死
2.1 适应证: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股骨头未塌陷者(ARCOⅠ期、Ⅱ期)。相对适应证:ARCOⅢ期及部分Ⅳ期股骨头坏死者,不愿或不能手术;股骨头坏死伴有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者;髋臼骨折、股骨头骨折可能发生股骨头血运障碍者。
2.2 禁忌证 除全身禁忌证外,局部治疗区域有急性软组织感染或皮肤破损。
2.3 定位 采用X线及B超定位,但需结合MRI检查所示坏死区域确定治疗部位,要求冲击波治疗点与X线及MRI检查显示的股骨头坏死部位准确耦合。治疗中应随时监视定位,及时纠正治疗点漂移。
2.4 治疗方法 患者取卧位,反射体置于髋关节侧方或前方,注意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如有内固定物应避开,治疗应由低能级开始,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逐渐增加至所需能级,能流密度为0.20~0.35mJ/mm2,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时使用X光透视或超声进行准确定位。
通常采用适量多次法,以股骨头坏死部及其边缘为治疗点,每次治疗一般选2~3个治疗点,每个点冲击次,每天或隔1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冲击总量为~次。可根据病情适量增加。患髋3个月内不负重,半年内减少负重。建议治疗5~8个疗程,间隔2~3个月,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摄股骨头颈正侧位X线片及双髋MRI检查,了解股骨头坏死变化情况。
3 距骨骨软骨损伤
3.1 适应证 踝关节疼痛及其功能障碍,MRI诊断为尚未发生距骨塌陷HeppleⅠ~Ⅲ期的距骨骨软骨损伤,软骨下骨局限性水肿和(或)坏死,无巨大囊性变患者。
3.2 禁忌证 除全身禁忌证外,距骨急性损伤、感染或巨大骨囊肿。
3.3 定位 采用MRI结合解剖标志定位,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患足固定在支架或枕头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以MRI所示损伤区域在体表对应部位为定位点,压痛点作为附加定位点。
3.4 治疗方法 治疗应以定位点为中心,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由低能级逐渐增加至所需能级,能流密度为0.18~0.25mJ/mm2。通常采用多次治疗法,每次治疗选择2~3个治疗点,每个点冲击次,共冲击~次。间隔1天,治疗5次为一疗程。建议治疗3~5个疗程,间隔2个月。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行踝关节MRI检查,了解病变情况。
4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4.1 适应证 确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者。
4.2 禁忌证 局部明显肌腱断裂、严重肩袖损伤、骨折、感染、肿瘤及全身禁忌证者。
4.3 定位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通过屈肘及外旋上臂,使肱骨结节间沟及其内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朝向肩关节前方,采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或超声指导下定位。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
4.4 治疗方法 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能流密度为0.10~0.14mJ/mm2。每次治疗选定1个中心治疗点,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可行多疗程治疗。
5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
5.1 适应证 确诊为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者。
5.2 禁忌证 局部明显肩袖肌腱断裂、上盂唇撕裂、骨折感染、肿瘤及全身禁忌证者。
5.3 定位 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通过内旋或外旋上臂,使冈上肌腱朝向肩关节上方,采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或超声指导下定位。以触痛点为中心作为治疗点,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
5.4 治疗方法 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能流密度为0.10~0.24mJ/mm2。每次治疗选定1个中心治疗点,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可行多疗程治疗。
6 肱骨外上髁炎
6.1 适应证 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者。
6.2 定位 一般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患侧肘关节屈曲,臂部旋前,触诊肱骨外上髁压痛点及前臂激痛点并标记治疗区。
6.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能流密度为0.10~0.18mJ/mm2,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在冲击波治疗以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治疗后疼痛得到缓解方能再次进行治疗。
7 肱骨内上髁炎
7.1 适应证 确诊为肱骨内上髁炎者。
7.2 定位 一般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患侧肘关节屈曲,臂部旋前,触诊肱骨内上髁压痛点及前臂激痛点并标记治疗区,应尽量避开尺神经沟内的尺神经。
7.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患侧肘、肩关节屈曲,按冲击能量由低到高微调,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能流密度为0.10~0.18mJ/mm2,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
8 跖筋膜炎
8.1 适应证 确诊为跖筋膜炎者。
8.2 定位 采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或超声定位,在足跟部触摸压痛点,以压痛点为治疗点,如有2个以上痛点,则分别给予治疗。研究表明使用B超准确定位可提高治愈率。
8.3 治疗方法 患者取下肢伸直坐位或俯卧位,能流密度为0.12~0.20mJ/mm2,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6次为一疗程。
9 髌腱炎
9.1 适应证 确诊为髌腱炎者。
9.2 定位 一般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也可用X线定位,对压痛点进行标记,对照X线片在痛点寻找胫骨结节处,并探测病变深度及范围。4.9.3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屈曲,能流密度为0.12~0.20mJ/mm2,每次冲击次,冲击次数可根据病情增减,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
10 腱鞘炎
10.1 适应证 手屈肌腱鞘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尺侧腕屈肌腱鞘炎等。
10.2 定位 一般用体表解剖标志结合痛点定位。
10.3 治疗方法 能流密度为0.10~0.16mJ/mm2,每次冲击次,每次治疗间隔5~7天,治疗3~5次为一疗程。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治疗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在精准的基础上微创及无创化。骨肌疾病ESWT正是这一趋势的产物,相信该疗法必将成为此类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及首选治疗方案。近年来,ESWT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该疗法已逐渐扩展至心内科(用于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泌尿外科(用于治疗阳痿)、内分泌科(用于治疗糖尿病足)、烧伤整形外科(用于治疗皮肤溃疡及软化瘢痕)、肿瘤科(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等,展现出ESWT的广泛应用前景。由于其具有非侵入性、高效、费用低廉和易于被患者接受等显著优势,相信在不远的未来,ESWT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冲击波医学。医院学会冲击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制定的《骨肌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专家共识》,为规范ESWT在临床的应用与研究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相信有关ESWT适应证、禁忌证、治疗方法、治疗参数及临床应用方案的建立,将更好地推动ESWT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对促进ESWT相关设备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的深入,必将促进冲击波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广大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