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讲解
症状概述
检查诊断
治疗方法
护理常识
预后饮食
疾病预防

骶丛神经知识汇总

(一)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骶丛(sacralplexus)(L4~5,S1~5,Co.1)骶丛由腰骶干(L4前支部分纤维与L5前支)、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骶丛除腰骶干在骶髂关节前方接S1外,S1~4出自骶前孔,各根向外侧组成三角形的骶丛,尖端朝向坐骨大孔,位于盆腔骶骨和梨状肌前面。

骶丛分支分布于盆壁、臀部。会阴、股后部、小腿以及足部的肌肉和皮肤。还有芬知到髋关节。骶丛除直接发出许多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等外,还发出下列分支。(二)骶丛的分支

1、臀上神经(superiorglutealnerve)(L4~5,S1)伴臀上动脉、臀上静脉经梨状肌上孔出盆腔,分布于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2、臀下神经(inferiorglutealnerve)(L5,S1~2)伴臀下动、静脉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分布于臀大肌。

3、阴部神经(pudendalnerve)(S2~4)伴阴部内动、静脉出梨状肌下孔,穿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窝再向前行,分支分布于肛门、会阴和外生殖器的肌肉和皮肤,其分支有:

①直肠下神经(肛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和肛门的皮肤;

②会阴神经:分布于会阴诸肌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③阴茎(或阴蒂)背神经:分布于阴茎(或阴蒂)的皮肤。

4、股后皮神经(posteriorfemoralcutaneousnerve)(S1~3)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臀大肌下缘浅出,主要分布于股后部和腘窝的皮肤。

5、坐骨神经(sciaticnerve)(L4~5,S1~3)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位置变异较大,有的分支平面很高,甚至在盆腔内高位分支;与梨状肌的关系多变,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66.3%),变异者如坐骨神经经穿梨状肌上孔,或在出盆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前者出梨状肌下孔,后者穿梨状肌或梨状肌上孔等。至臀部,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连线中点略内侧处下行至股后面,在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降达腘窝上尖处,分为内侧的胫神经和外侧的腓总神经两终支。在股后部发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

坐骨神经的分支有:

①关节支,从坐骨神经上段发出小支进入髋关节;

②肌支至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

坐骨神经的体表投影:可用三点连线来表示,即坐骨神经出盆点(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上、中1/3交界处),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和腘窝上角。此投影线自上内方向下外方呈弧行下降,坐骨神经痛时常在此投影线上出现压痛点。

产生坐骨神经损伤的病因很多,常见有腰椎间盘突出、椎骨肿瘤。脊柱骨关节炎、外伤、结核和肌肉注射部位不当压迫神经根以及骨盆骨折和肿瘤损伤骶丛、或由股部或臀部火器伤引起,有时髋关节脱位和骨盆骨折亦可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在高位断裂时,闭孔内肌和股方肌瘫痪,使大腿外旋减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瘫痪,可使膝关节强直过伸(股四头肌的作用),行走时僵直。膝以下肌肉完全瘫痪,但腘绳肌一般受影响不大。膝以下除小腿内侧及内踝处隐神经分布区外,感觉均消失。有严重的营养改变,足底常有较深的溃疡。如坐骨神经分支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较轻,而胫神经损伤引起的瘫痪则较重。

(1)胫神经(tibialnerve)(L4~S3)为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在股后下1/3的腘窝上角处自坐骨神经分出,经腘窝中央垂直下降,伴腘血管下行达腘肌下缘,穿过比目鱼肌腱弓深面,继而与胫后动脉并行在小腿浅、深两层肌中下行,经内踝后方,在屈肌支持带深面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两终支进入足底。肌支支配足底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肌,皮支分布于足底皮肤。胫神经在腘窝及小腿还发出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发出的皮支称腓肠内侧皮神经,伴小隐静脉下行,在小腿中点处穿出深筋膜与腓肠外侧皮神经(发自腓总神经)吻合成腓肠神经,经外踝后方弓形向前,分布于小腿后面。足外侧和小趾外侧缘皮肤。

因为胫神经较深在,损伤的机会较少,贯通伤时可伤及胫神经及其分支,常在内踝和跟腱之间受损。损伤后表现为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跟腱反射和跖反射均消失。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腓总神经支配)拮抗作用,致使足出现仰趾外翻状,称“钩状足”畸形,行走时以足跟着地,不能以足尖站立。足内肌麻痹引起“弓状足”和“爪状趾”样畸形。感觉障碍主要在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缘和足跟及各趾的趾侧和背侧,故称为拖鞋式麻痹区。足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足底常有溃疡,常因溃疡不愈而严重影响肢体负重和行走功能。

(2)腓总神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pmwc.com/jbyf/5241.html